美文网首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作者: 求真尚贤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9:49 被阅读0次

    河北邯郸四中    张建新

    读了《课程的逻辑》第一章: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心得如下: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所以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亦具有目的性价值。尽管强调探索的过程可能意味着学生要面对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意味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可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恰恰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它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实在。只有在过程中,知识才能进入个体的整体经验,生生不息地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新课程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纲要》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的联系。

    《纲要》还明确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这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新课程首先确立起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表明新课程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其次,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的引入使教学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体现了师生都是主体地位。

    再次,新课程还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主张在价值观上尊重个别差异,秉承多元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评价方式上,用质性评定方式弥补测验的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描述学生的个性化反应,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再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建设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纲要》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推进了课程的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的进程。

    校本课程权利在学校,开发主体是教师,开发场所是学校。因此说,校本课程最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

    学校文化既有显性的文化,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也有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于班级的氛围等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即隐性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学校的校风和个性更强烈地体现在隐性课程之中。学校环境文化更多的是作为隐性课程发挥者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bi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