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小四
今天曾师妹发了一篇文章,触动了正在置办年货的我,原文如下:
她问道:“你的蛋怎么卖?”卖蛋的老头回答:“一个蛋5卢比,女士。”她对老头说:“我25卢比买6个,可以吗?不然我就走。”老头回答道:“回来吧,就按照你说的价拿走吧。这是我的开张,我今天一个蛋都还没有卖出去过。”
她买了蛋,带着胜利的感觉离开。她开着豪车和朋友到一个高档餐厅吃饭。在那里,她和朋友点了若干东西,只吃了其中一点点,还剩下很多。她们买单,账单是1400卢比,她给了1500卢比,告诉餐厅老板不用找了。
那天发生的事对于餐厅老板,可能很平常。但是对于那个可怜的卖蛋的老头,确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为什么我们向需要帮助的人买东西,却要显示我们高高在上的权力?而对于不是特别需要我们慷慨的人却又如此慷慨?
有一次我读到一篇文章:
“我爸爸经常以高价向一些穷人买东西,即使是他不需要的东西。有时候就是他习惯了多付点钱。我对他这个行为有点担心,所以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我的爸爸回答:“这是包裹着尊严的慈善,孩子。”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
直到看到一个很靠谱的解释,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接触的人林林总总,看尽沧桑过后,但愿我们都拥有最初的那份善良和美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3903384/c91d617bbe41ec6a.jpg)
看此文之前我刚刚从超市出来,小半上午就买齐了儿子的衣服鞋、洗刷用品、各类零食……出门点开支付宝,“滴”的一声,两不相欠。不用到处挑来挑去,不用费舌讨价还价,省时省力,还觉得所购物件保价保质。这已经是多少人的生活常态呢?当然是数也数不清的。
我在默默嚼味此文的时候,一个推着架子车的六十以上男子从身边经过,没有吆喝。我瞟一眼,看到车上是原始爆米花和包装简单的土炮,想起来老公爱吃这种“小时候的奖励”——泡泡,决定买一袋。我问多少钱一袋。他平静地说:“五元。”我发现自己口袋没钱,问他可以扫微信不,他说不能。我只好说买不成了。他马上推车准备走,没有任何纠结的举动。我突然想起了刚刚的文章,让他等我一下,飞快跑到附近姐姐处拿了钱……
我常常嫌某人说话不讲艺术,读书学的几个字能认出来已是万幸。但他见乞丐就给钱,一直在地摊买菜,遇到老人提篮子卖东西就多给,过年回家看看湾里的老人……这个买件衣服逛十条街,管三年的人常常说的话是:有的人买菜少一分钱都是好的,一件衣服上多掏几百还笑眯眯的……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像一面镜子,那么清晰地照出我的悲悯用错了方式方法。
此文献给拥有悲悯之心的人。特别献给那些常常有“包裹尊严的慈善”行为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3903384/5f49492d0301f14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