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穷尽一生也可能无法了解全部----其实,大部分的内容你根本不需要了解。
学习上也有80-20法则,也就是先用最快的时间掌握一门学科最核心的20%,余下的80%的知识在未来有时间的时候再慢慢补充添加,或者永远不需要涉及。如同画一颗大树,先用最短的时间把树干画好,然后再慢慢去补充细枝末节。依据这一思路,你画的不会差到哪里去;而相反,如果你一开始局限在细小之处,大概率画不出来树的真实样子。
读书也是如此。所谓“死读书”,就是拿起一本书,然后从头开始细读,一个个细节去抠,一个个知识点去记。最终你可能掌握了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但是却很难全面把控学科知识的内核,在细小之处耗费太多的时间却收获不了成就感,绝大部分人都因为这一过程中的极度枯燥而选择放弃。
现在,请放下书!回顾一下你曾经尝试自学过的课程,从当初开始时候的信心满满到后来半途而废,难以为继。他们的失败是不是遵循这一路径?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认知地图”。这是一个比喻:当你看地图的时候,你对全局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而如果这份地图就在你的脑中,你就是活地图。比如你是某个大学的老生,下课了,你要从图书馆到食堂,你脑中立刻会勾勒出N条路线,这就是你在把握全局基础上的宏观思考。而如果你是新来的大一新生,对学校的整体地图不了解,你必须在视线之内不断寻找,一路询问,可能也能到达食堂,但是你要耗费很多倍的精力和时间。
学习一门课程也是如此。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一章一章地讲,你会陷进细节里,感觉不到课程的魅力;但是当你学完了,再回过头来俯瞰和梳理曾经学过的章节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时,你会豁然开朗,从更深刻角度理解这门课的核心。这是因为,你掌握了这门课程知识的“地图”。
但,大部分时候的学习是没有老师教的,也没有人帮你提纲挈领回顾课程。我们更多是一个人面对一门新的知识。或许我们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坚持下来,但必将付出极高的时间成本。在知识迅速发展的今天,用这种笨方法很难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遗憾的是,不光是学生,我发现国内大部分的老师,也纠缠在那80%的非核心知识里。
有没有办法让我们事半功倍?
这时,我们就需要用80-20法则。如果有人帮你梳理出一门学科的树干,让你最短的时间对学科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会帮你省下你大量的时间。
心理学是很多人都十分感兴趣的学科,图书馆里心理学的书籍也是被借阅次数最高的,各种所谓心理学的图书也是地摊上最畅销的。是呀,谁不想了解自己思维的秘密呢,谁不想探究他人行为背后的内心呢,谁不想了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途径呢?
可是,当我翻看图书馆借阅量最高的心理学图书时,结果却是很令人失望的。《梦的解析》是图书馆借阅量第一的图书(不止心理学范畴),但大部分的人阅读没有超过10页,书的前几页已经泛黄,而其他部分却依然和新书一样;《心理学与生活》排在第二位,但是似乎没有多少人看完第一章。
这两部语言偏向通俗的心理学书都是如此,何况其他更加理论性的心理学图书?
有时候想,曾经有多少颗对心理学怀有热情的心,在这里被摔得得稀碎;欢欢喜喜打开心理学图书,最后伤心欲绝泪流满面拂袖而去,从此路人。
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尝试。有点大胆,但是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
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树状的,它不是一个个问题组成的,而是一代代的人累积出来的。那么我们要找到这棵大树的根是谁,他的理论如何一代代传承和扩散,进而演化出各种流派和分支。所以,我们最初接触一门学科,不要陷进知识点里或者理论里,而是要依据一个人画出学科的枝干。
所以,在以此思路,依据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发展,我为大家梳理出心理学发展史上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大师,这些人的思想对当下的心理学研究都还在产生重大影响。当前的研究路径或者是他们理论的发展,或者是不同流派的融合。从中,你可以理解心理学如何发展到今天。
除了从人物的角度,我还从横向的角度概括了人心理的六个核心内容的研究进展,他们是:意识(自我意识),语言,性别,学习与记忆,自由意志,情绪。打破学科和理论的界限,将他们分别当做一棵大树,勾勒出他们的枝干。
这样,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我会梳理心理学的核心思想。让你更全面的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
语言上,尽量应用通俗的语言,特别是情节上也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理解这一点。你平时读到的大多数人物介绍,都是一个符号,比如一提到弗洛伊德,你就想到他的性本能,释梦等。但是这都是很平面的一个形象。如果我告诉你,他有几段风流情史,你是不是立刻感觉这个人就立体起来了,发现他也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小肚鸡肠。他就是你家隔壁王大爷一样喜欢遛鸟,喜欢往大妈堆里钻,区别只是他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理论而已。这种人物是不是活生生在你面前了?
但,必须说明一点:知识和理论都是正经的。
各位,让你们久等了!
心理学的英文是:Psycholog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