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学校给我们发了《打造你的第56号教室》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雷夫太了不起了!特别是当看到他的学生竟然拒绝奖赏,还有个学生打抱不平援助他人也不让他人知道,她认为“这只是自己做了该做的事”而已的时候,我被他能教出道德境界如此高的学生而折服。他的学生除了道德境界高外,还自觉性高,自我管理能力强,甚至还会理财。总之,做他的学生,想不优秀想不成才都难。
雷夫的思想,雷夫的做法,雷夫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其中,关于“奖赏症候群”这部分的内容最引我深思。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很多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都喜欢给学生奖励糖果之类的东西,学生考到好成绩了或者上课表现很棒了或者作业做得好了等等,都会给学生适当的奖励。每个学期开学初,我都看到同事们在网上或实体店买好多糖果或其他的东西放着奖励学生。我还多次在下课时看到有的班级的有的学生来老师办公室告诉他她的老师“刚才在上课时老师你奖我的糖还没给”。
曾有人问过我“邓老师,为什么从没见过你奖学生这些东西?”我说:“各人习惯吧,我不喜欢奖励学生糖果,尤其不喜欢他们把糖果剥了在班上吃,整个教室都是糖果味,不像学习的地方。”我其实并不知道这样奖赏学生有什么不好,而且学生高兴,老师愿意奖,这有什么不好呢?
当老师苦口婆心无数地教育调皮学生上课要认真,课间不要追逐打闹,他却怎么也不改正的时候,如果给一块糖他,他就能暂时改正。这有什么不好?为了糖他能短时间内改变。
我儿子六岁了,他一直都很不喜欢吃饭,每餐他吃饭都是个问题。平时婆婆为了能让他吃饭,经常会说:“你把饭吃了,奶奶奖励手机给你玩。”现在的孩子,谁不喜欢玩手机?只是都会被家长限制玩。儿子为了能玩手机,于是就把碗里的饭吃了。吃完后就高高兴兴地玩手机了。
这个寒假,公公婆婆一放假就回老家去了,儿子整个寒假都跟着我。同样,他也不肯吃饭,每餐吃饭,他都会跟我说:“妈妈,如果我吃了饭,你是不是应该把手机奖励给我玩一个小时?”看了雷夫的话后,我意识到我儿子也患上了奖励疾病了,也属于“奖励症候群”了。
春节前几天,大家都会带着孩子一起搞卫生,我弟媳跟她正读初一的女儿说:“女儿,来,跟我们一起搞卫生吧,你负责抹桌椅,好不好?”“妈妈,你和大娘还有奶奶三个人一起搞卫生还不够?还要叫上我?”“三层楼,每层楼都要打扫干净,三个人半天也忙不完,快点来帮忙。”弟媳对她说。“好,那打扫完之后你要奖励我一碗方便面和一根雪糕,不然我就不干……”
我听不下去了,这是怎么了?为何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吃饭要奖励,打扫卫生要奖励,作业做得好要奖励,能改正错误要奖励,没有奖励就不做。是我们大人的问题?还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了?吃饭、打扫卫生、做作业、改正错误,这些本来就是孩子们应该做的啊!
我们用这样的方法鼓励或奖赏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为的是让他们改正错误或激励他们好的行为再接再厉。我们却没想过他们是否真的知道改正某种错误的行为或做出某种正确的行为对自己的意义,他们是为了奖品而做还是为自己而做。
回观书中,雷夫的学生会拒绝老师或学校的奖赏,替人打抱不平做了好事被家长寻到班上表示感谢,她却不让他人知道。为什么雷夫能教出思想道德境界高,自觉自律各方面都那么出色的学生?我想他应该是不管做什么都是从利于学生的认知和成长出发,他有深入思考过他的每一种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雷夫说:“用奖赏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或鼓励其改正不良的行为不是不好,但这种做法会有相当大的坏处,不能从认知上改变学生,也就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运用物质奖赏会促使人目光短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的我们是不是不能奖赏孩子呢?我觉得雷夫说的“物质奖赏的方法不要用多,尽量采用非物质的方式,多精神鼓励。”非常有道理。
我们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要孩子们明白哪些是自己本身就应该做的事,哪些是自己的责任,不要为了奖赏而做,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做,让学生知道错误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什么影响。比如前面提到的奖励玩手机的和奖励方便面雪糕的,要告诉孩子:吃饭是你自己的事,做家务也是家庭成员本就应该尽的责任。还有奖励改正错误的做法,会让学生认为“我做对了就有奖,不用担心因为不良行为受到处罚。”长期下去,对学生的认知和成长都不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