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德是个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当人们都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尤其是数学学习,他却能把这件事儿做成一颗美味的巧克力,让学生瞬间就爱上数学。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数学课讲得活色生香,对教育学也有深刻的洞见。所以听他的课,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也是健康的思维模式和对教育的深入理解。”
——尹建莉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贼务正业的数学老师傲德,骄傲的傲,品德的德。
今天,我想认真地、科学地和各位家长探讨一下,孩子“学习成绩如何提升?”——这一我被无数家长拷问过的问题。
成绩提升必经三个阶段,缺一不可
首先,我要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一个孩子成绩提升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态度转变
第二个阶段——养成习惯
第三个阶段——成绩体现
那么,上面的12个字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呢?
我猜,大多数家长的第一直觉就是“转”或者“变”。
不不不,这些虽有一定作用,但绝对不够!今天要重点给大家敲黑板的这个字是:“养”。现在,请您认真地盯着这个“养”字,想一想,“养”字的背后是什么,
没错——
“养”字的背后是给孩子时间和关怀
不断地,会有家长这样追问我:
傲德老师,我们家孩子虽然题目做对了,但草稿打的不整齐,你说怎么办?
傲德老师,我家孩子这个笔记的字啊,写的特别乱。
傲德老师,你讲这些题,我家孩子听完都能做对,每次作业全对,但他作业就是写的特别慢,我一看他慢我就着急。
我家孩子呀,一到周六就疯玩,然后周日才写一天作业,你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周六写作业,周日再疯玩嘛?
而我看到这几个问题,是什么感受呢?这些个家长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在我眼里,问这几个问题的家长们,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就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孩子以前不记笔记,现在开始记了,家长觉得笔记记得乱;
孩子以前不会做题,现在学会了能做了,家长觉得草稿打的乱;
孩子以前做题没思路,现在找到方法有思路了,家长又嫌速度慢;
孩子以前学习不集中,现在周日全神贯注写作业,家长嫌为什么不是周六。
家长似乎永远不满足孩子的表现,而这种不满足,就是对孩子态度转变的最大阻碍——
【成绩提升第一阶】不稳定的态度转变期
我们来场景还原一下:
一个听到“数学”两个字就头疼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在一节一个半小时的数学课中盯着看了5分钟。这种时候家长通常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上去一顿数落。你看你们班那个谁,数学成绩那么好,每天还补习一个小时呢,你怎么就看5分钟呢?差太远了!
第二种:厉害呀,以前数学课你都不爱看的,今天竟然看了5分钟,看来你开始对数学感兴趣了哦,也许这样坚持下去,数学就不再是让你头疼的科目了呢!
这两种反应对应的结果,相信我们都能想象:
负面的打击,瞬间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信心,下一次连这5分钟也没有了,数学进一步成为害自己挨骂的糟心学科;
正向的鼓励,孩子发现数学似乎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难,还挺有意思的,我再多看一会儿吧。5分钟变成10分钟……10分钟变成30分钟……30分钟变成一小时……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慢慢的变成一学期……
孩子在态度转变阶段中,大起大伏很不稳定,伴随的表现也时好时坏,而这种不稳定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任务难度和外部反馈。
任务难度,就是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是否能够理解,是否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而这个任务难度的决定者是——老师。所以我在设计课程时,一定要遵守课程量力性,也就是难度设置要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适度挑战。
外部反馈,就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每一步的即时反馈。老师在这里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角色是——家长。
尹建莉老师说: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就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在孩子的世界中,80%~90%都是父母,家长的一言一行,被孩子心中的放大器自动放大。
我们对他一句小小的不满,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是一整天的阴霾;我们对他一句小小的鼓励,可能是孩子心中最灿烂的阳光。
态度转变期,一句顶一万句的,是您对孩子的肯定。
【成绩提升第二阶】波动的习惯养成期
当孩子学习的态度发生转变,就进入了养成习惯的最好时机。
而我看到,更多的家长在这个阶段的做法是:
懈怠了,立刻敲响警钟;
退步了,立刻紧逼上前;
退缩了,赶紧举起棍棒。
孩子变成打着不走,骂着倒退的状态。
事实上,这样养出来的,不是孩子的习惯,而是家长的习惯。
注意,习惯养成期依然是有一定波动的,这种波动,是因为在态度转变的过程中,孩子更多的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得到老师的夸赞,还是“为他”的心理状态。
而当进入“习惯养成期”,孩子只有当从“为他”,变成“为己”,才有可能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只有习惯趋于稳定,才能最终体现为成绩。
其实孩子就像一座冰山,大多数家长所在乎的成绩,就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已。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是希望这座冰山,露出的部分能够更加壮丽。可应该怎么做呢?
是站在冰山一角之上,使劲儿往上揪,还是去探究冰山下,思考如何让冰山下更加强大稳固?毋庸置疑,一定是后者的做法更加有效。
尹建莉老师说:“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心,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70分?30分?家长的眼睛该盯哪儿?
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小调查:
满分100分的卷子,孩子这次考了70分。
请问家长:最该关注的是这张卷子上的哪一部分?
结果,几乎100%的家长回答:“关注30分到底是怎么丢的?”“关注错哪了?”“关注哪道题丢分了?”“关注上次错的题这次怎么又错了?”“我家孩子计算不行”“我家孩子几何不行”······
而我想说的是,这100%的家长都错了。这30分从来都不是家长应该看的,而是老师需要看的事情。
为什么?
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去问老师:
“老师,这棵小草叫什么?”
生物老师也不知道。
谦虚而又诚实的老师和蔼地对学生说:
“你爸爸是很有名的植物学家,你回去问问他吧!我也很希望知道这株小草的秘密呢!”
第二天,孩子拿着小草对老师说:
“爸爸说他也不知道这株小草的名字,还说老师一定知道,可能一时忘了,要我回来再问问您。”
说着,孩子递给老师一封信,说是爸爸让带给老师的。
老师打开信一看,里面写着那株小草的名字和特征,最后还附了句话:
“这个问题由老师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
这位植物学家是一位很睿智的家长,他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维护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还培养了孩子尊师的观念,这种教育就是用心的教育。
家长与孩子之间传递的是爱,而老师和孩子之间传递的是知识。
孩子学业上的不足、缺漏,是需要老师帮助孩子进行补充的,而家长只要去看那70分就够了,看看孩子在什么方面又取得了进步,即时地给予肯定。
如果您实在忍不住不去看那30分,可以在孩子不知道的时候,将这30分转给老师,心平气和地问问老师,能不能帮他分析看看那30分的根因,让老师帮助孩子找回失去的分数。
而家长多去关注70分,给孩子正向鼓励。
您负责给孩子阳光,老师给孩子肥料
每个孩子又像是一棵树苗。土壤、阳光和水肥是它离不开的生长三要素。
土壤:种子落下生根发芽的地方就是它的家,就像孩子降生在一个家庭,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这其实更多指的是父母之前的夫妻关系,甚至长辈之间的关系。
阳光:万物生长需要阳光,无论是否阴雨天,即便看不到太阳,也依然享受着阳光。就像父母之于孩子,这种爱是无条件的,无论我们是否感受得到,是否看得到,它都在那里。
水肥:植物对营养的需求从来都不是统一的,对水的需求或多或少,对肥料的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有缺氮的,有缺磷的。而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去调配肥料,就是我作为老师的职责。
我们的分工相当明确,水肥不能代替阳光,同样阳光也无法取代水肥。孩子的学习成长,一定离不开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
转自尹建莉父母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