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小时候的记忆,门框两边插艾条,脸上涂雄黄酒。吃粽子、咸鸭蛋。赛龙舟没亲眼去看。据说被韩国人申请“非遗”了。然后国人不高兴了,传统节日由来已久,不容他人染指。
民族情绪高涨之余,研究一下来历也好。传说这个节日和屈原有关。屈原众所周知,楚国的王室贵族,楚国王室姓芈,比如芈月,当然是小说取的名字。但芈姓是有史书记载的。先秦不但有姓、还有氏,男子以氏为尊。姓是主干,氏就是分支。楚国三大氏—屈、景、昭。
传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人们为了他不被鱼虾吞吃,就投粽子到江里,大概企图保存全尸。还有一说,有人划舟救屈原,结果还是死了,大概以后为了救溺水者,所以要划得快,如是就有赛龙舟。
传闻总是旖旎,悲剧都变得浪漫。如果追溯源头,还能浪漫吗?好奇害死猪!哪怕毁了浪漫,也要找到“真相”。
端就是开端,开始,第一。午就是“午”日,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所以端午就是某个月的第一个带“午”的日子。并不特指仲夏五月五日,仲秋八月第一个午日也可以叫端午。大概因为“五”和“午”相通假,所以搞错了……
清·赵翼《陔余丛考》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宋璟表亦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犹以午为五也。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有书记载五月五日生人不好。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生的。按当时的习俗,这天生人,会长得和门一般高大,妨害父母,对父母不利。所以不哺养。婴儿不哺养定死无疑,除非被他人收养。
《史记·孟尝君列传》(田)文以五月五日生。(田)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还有一位大将军王凤,王莽是他的侄儿。也是这天生人。但记载出自野史。不管正史野史,反正就是不好,不能哺养,否则害自己的父母。
《西京杂记》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
倒没有记载这天死人不好,暂且不去管他。屈原五月五日投江有谁是见证人呢?况且战国典籍根本找不到屈原这个人,尤其是《战国策》没一个字的交代。他在《史记》中有传,也没有记载“案发日”为五月五日,地点倒是对。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屈原沈(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这条记载还透漏出一个信息,过了一百多年后西汉的大才子贾谊,到了湖南长沙的湘江,投书以纪念屈原。注意!他没有投粽子之类的。而是投书,他写赋纪念屈原,可能誊写了副本,正本投江,副本保留下来了。这符合他文人的身份,投粽子太low了,不是大文豪干的。
再过了几百年后,到了南朝·梁国有本神怪小说,“记载”屈原是“这天”投江,楚人哀悼,用竹筒装米投江悼念。煞有其事的说,在东汉初年(年号建武),有个长沙人区曲(区姓读欧)忽然见到了一个士大夫,自称“三闾大夫”,他对区曲说,听说你要祭拜俺,非常好,俺常年遭到蛟龙的偷窃和伤害,麻烦你塞上楝叶,并以彩丝缠绕,蛟龙害怕这两样东西。所以五月五日就有做粽子,带楝叶、五色丝带的遗风了。
估计屈原在水下饿得慌,祭拜他的食物都被蛟龙偷吃了,所以要报个梦给人类,搞两样蛟龙怕的东西,就不敢骚扰和偷吃了。
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这条记载虽然荒诞不经,但是传说原型,以后端午节就靠这条记载发挥了。还有,“区”姓在东汉的长沙是大姓,早几年长沙出土的东汉简,基本一手档案,出现了许多“区”姓人士。说明荒诞中还是有真实的。“文化遗产”就是真真假假,真假纠缠。从战国一直到梁朝,跨度七、八百年,终于以一本神怪小说奠定了端午节的“基础”,证明了“文化”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
这和“关公”如出一辙,关羽在《三国志》中只有几百字的记载,还有他好色的信息,喜欢美女人妻。到了《三国演义》出笼,就成了普遍信仰,高大上,为儒道释三家护法神,比圣人还圣人。香港警察都祭拜,电影经常出现。
关羽好色大意是:《蜀记》说,曹操和刘备正围攻吕布,而关羽却请求曹操说,吕布派遣秦宜禄求救,看样子吕布快撑不住了,到时攻破吕布,请把吕布(或秦宜禄)的妻子许配给我,曹操同意了。到了快攻破吕布的时候,关羽又向曹操强调此事,曹操就怀疑“人妻”是大美女,果然,就留给自己享用了,关羽内心不平。这条记载与《魏氏春秋》所说一样。
《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假”的东西转播得广了,就成“真”了。这点明末的顾炎武就看出来了。他说,端午本无事实,浅俗相传,就成了风俗。《日知录·卷十五》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
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传说,人物、地点,方式都不同,众说纷纭,不录了。当然都是传说,文化的层层累积就是靠传说,所谓“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看起来俗气的话,其实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功底。
当然作为习俗,完全可以继承,尤其是文人,借个节日怀念古代文人,其实是自怜自惜,毕竟同气相求,同类相悲。而还在世的就难相求了,往往是文人相轻了。
公众号:zhuzhudash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