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容斋随笔之“漏泄禁中语”

容斋随笔之“漏泄禁中语”

作者: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2:09 被阅读3次

《容斋随笔》中有“漏泄禁中语”一则,原文如下:

京房与汉元帝论幽、厉事,至于十问十答。西汉所载君臣之语,未有如是之详尽委屈者。盖汉法漏泄省中语为大罪,如夏侯胜出道上语,宣帝责之,故退不敢言,人亦莫能知者。房初见帝时,出为御史大夫郑君言之,又为张博道其语,博密记之,后竟以此下狱弃市。今史所载,岂非狱辞乎?王章与成帝论王凤之罪,亦以王音侧听闻之。

禁中,皇帝所居宫内,也作“禁内”。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禁中。

禁中语,是指皇帝最近尚未公开的讲话,今天称之为小道消息。

上面一则内容,其实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汉元帝时,元帝召见京房,和京房讨论了一些事情。京房出来后,先向御史大夫说了一遍,后又向张博说了一次,张博听了就听了,没想到还偷偷记录下来,后来因此而弃市;

第二件是王章与汉成帝在官廷议论王凤之罪,王音在旁边偷偷听到了,后来就告知王凤,元后为此天天落泪搞绝食,王章便因此而死于狱中。

为什么如此呢?

古时,“禁中语”大部分都是君臣之间私密的谈话,皇帝在这个场合可能会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对人的评价。如果涉及权力的分配,那就关系到相关方面的生死存亡,所有宫廷密谋,历来都是先下手为强,这直接关系到帝王自身的安危。

所以皇帝为了防微杜渐,一旦发现泄漏禁中语,轻者会被皇帝所疏远,因为这个人完全不值得信赖,重者将遭灭顶之祸,保持机密性。

对洪迈而言,亦是有感而发,因为他自己也碰到过这样的事件。

当时洪迈与其兄洪适都受到宋孝宗的宠信和重用。龙大渊也受孝宗重用,与洪迈相善,私下告知洪迈将迁西掖。洪迈见参知政事陈俊卿,讲了这一小道消息,没想到陈俊卿为此向孝宗打小报告,说:

“臣不知平日此等除目,两人实与闻乎?抑其密伺圣意而播之于外,以窃弄陛下威福之权也。”

孝宗说:

“朕何尝谋及此辈,必窃听而得之。卿言甚忠,当为卿逐之。”

孝宗被将了一军,只能失口否认。皇帝不可能承认自己说过,说肯定是他们偷听而来。于是罢官龙大渊。洪迈与其兄洪适在两年后便退归乡里。你说这不是自己作的吗?

当然历史上也有皇帝放过“泄露禁中语”之人。这主要看牵涉面之大小及君王的肚量而异。这里不在涉及。

漏泄禁中语者,为了什么?无非是通过观察皇帝无意中的言行,来猜测皇帝眼前的好恶和意愿,作为臣下可以借此以达到某种目的。君王有所好,为臣者能将它引向极端。

《韩非子·二柄》说过:

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妬(du4)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王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姿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实际上作为皇帝不见其好,不见其情,匿其端的本质是皇帝自己保持主动的位置,那么周围人的本来面目才能现其真相,为自己赢得主动权。

所以我们有的人讲为官之道、为领导之道,就是要有城府、不能轻易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典型的东方思维。

可我们说,有多少皇帝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皇帝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有私生活,也有随口聊天说笑话的时候,可不能句句当真,如果句句当真,人就难以开口说话了。

有一句老话,叫作“王者无戏言”,如果直要严格实施王者无戏言,那王者就无法开口说话了。

伟大领袖讨厌有天有人偷着搞录音设备,不分场合录他的每一句话。人总有说笑话、聊天的时候,如果都当作圣旨办,那就无法说话了,实际上也是封他的嘴了。

1972年以后,伟大领袖很少见他的妻子,一个是怕她随便传话,添麻烦,另一个是更怕她假传“圣旨”,对两人都不利。

1975年时,伟大领袖与芦获讨论《水浒传》,一下子传到了姚那里,姚便整理了一个文件给伟大领袖,伟大领袖就很难办了,传下去就会成为一件大事,而伟大领袖讲《水浒传》本来是随感式的,这就说明谈话之难。所以晚年时候,伟大领袖没有几个人能够说话。

在如何说话的问题上,为君难,为臣亦难。在传话的问题上,同样也难。所以越到高层,越难说话,越难谈话交心,越难在相互之间沟通。

虽说以上讲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可现在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公司一把手和干部讨论些事情,还未发布,公司里面已经满城风雨、人尽皆知;讨论些人事,第二天就有相关人士说,“老板对某某不满”、“老板对某某很认可”等等。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我想大家都会碰到过。

总之,从我自己来说,还是走直道更好一些,我能做到的就是听过、烂在心里。想靠小道消息的人,只能得逞于一时,最终还是难免一败涂地的。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END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公众号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相关文章

  • 容斋随笔之“漏泄禁中语”

    《容斋随笔》中有“漏泄禁中语”一则,原文如下: 京房与汉元帝论幽、厉事,至于十问十答。西汉所载君臣之语,未有如是之...

  • 漏泄禁中语

    京房与汉元帝讨论周幽王、周厉王事迹,有十问十答。西汉时记载君臣间对话,从来没有如此详细确切娓娓而述的。因为汉朝律法...

  • 【世界文化常识】文学篇(73)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

  • 容斋随笔•人生五计

    知道洪迈,是因为他的《容斋随笔》;知道《容斋随笔》,是缘于读毛泽东传记。传记说,毛泽东一生中时刻带在身边的书,其中...

  • 《容斋随笔》和它的作者

    《容斋随笔》的作者是南宋初年的洪迈。洪迈字景卢,号容斋,他历时四十余年将自己的见闻和心得辑录为《容斋随笔》74卷1...

  • 隐藏在成语“河东狮吼”里面的故事

    (一)《容斋随笔》记典故,东坡诗笑陈季常 南宋文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 三笔 卷三 陈季常》中记叙了这么一则故事:陈...

  • 奇而不怪,非同一年的双胞胎

    曾见过一对双胞胎兄弟,闲聊中,称“虽为孪生,却非同年”,当时以为戏语,未加深思。 今观《容斋随笔》所记“双...

  • 解读容斋之四:佛经里的LGBT和宋朝的男妓们

    话说,这解读《容斋随笔》的专题里,咋会有LGBT这么高大上的东西? 这得怪洪迈。在《容斋随笔》里,他搞了一篇笔记,...

  • 寒假读容斋随笔//(一)原文简析

    (开篇的话):这个寒假,准备读几本书,容斋随笔即其一。据说,毛主席在去前三天,还要生活秘书把《容斋随笔》读给他听了...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古诗修改例话(六)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古诗修改例话(六) 王传学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记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容斋随笔之“漏泄禁中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yq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