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这本书是学校在假前赠给我们阅读的。还不曾来得及翻阅,我们的寒假生活策划与实施已经热烈地开始,因为寒假不会等我们,孩子们不会等我们。近两天,终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翻了一下目录,本想跳跃式读,可发现从导言到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先后安排是有认知规律的,我也期待这本书的阅读能带给我对“你好,寒假”这个研究项目更清晰的整体认知思路。于是,就从前往后了。先读了导言和第一章,重点读了导言和第一章中的第一二节。整理阅读摘抄时,将前后有关联的地方再重点读了一遍。整理重点词句后,回溯自己这个寒假前期的实践,对教育研究有了以下认识。
第一章《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你好,寒假!”这个项目从产生到推进的三个主要的阶段。同时,告诉我们“本章聚焦教育研究的对象、过程与结果,针对当前的教育研究观,探讨回归本源,追求扎根式教育研究的可能,探讨基于实践变革的教育学知识创生、积累、转化与传播的价值与可能。”
“教育研究不仅要在已有的结构边界内作解释性、批判性或建设性研究,更需要通过突破边界而实现教育的不断更新乃至于重生,这是教育研究所反映出的文化性与体现出的人性力量,具体的表达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更新,转换或发现。”在这里,李教授强调“教育研究对象”的“更新、转换或发现”。若用这种角度来看“你好,寒假”这个项目,我是这样理解的,解释性研究主要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即对“你好,寒假!”这个主题中的一些核心概念的阐释和解读,批判性研究主要包括:目前该项目做得如何?面临哪些问题?还可以有哪些提升的空间?建设性研究主要指:在该项目中,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达成了哪些?我们将应该怎么去做?
一、读导言,再次清晰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你好,寒假”项目研究是什么?以下李教授关于它的三个“重建”关键句作了精辟全面的解读。“寒假生活研究绝不仅仅是布置一项不一样的作业,而是重建对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的理解,重建学生、家长、教师的交往关系,重建另一种形态与方式的生活与教育。”重建理解需要我们教师带动家长以及更多的人更新理念,重新认识寒假生活与期初生活的现状和价值;重建交往关系需要我们借助多力驱动,用实践去创生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区人士的交往生态圈;重建生活与教育则需要我们更新寒假里和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这一切,不是传统的教学研究,不是原有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而是在一个一直存在但却长久被忽视的寒假与学期初,建设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变革领域。”如果说这是理性的综述,那以下就是感性的宣言:“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加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更加聚焦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情感投入。当教育面向未来,当孩子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孩子的无限可能。“你好!寒假”项目,让我们在相遇和对话中汇聚情感的交流,颠覆传统的思维,碰撞思想的火花,激荡智慧的力量,凝练文化的传承。”“这里的成果是我们一字字写出来的,更是我们一步步做出来的,还是从我们生命体验与理性世界中一点点流淌出来的。”
本书的编写者有来自高校的研究学者,有来自学校的校长、一线教师,每一个章节的内容必定是他们前期实践中最深有体会的理论和经验的提炼。用信仰般的真诚全心投入,这是教育研究者的情怀所在。
二、 读背景,重新认识教育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
“相对于终身教育体系而言,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是个微观领域,有着具体的时空边界,有着几乎所有学生、教师、家长的体验,有着之前许多年的习惯做法与内容。”(第一节《教育研究对象选取与对其特殊性的认识》)在这一部分的表述当中,李教授列举了来自黑龙江、来自广东深圳、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调研反馈和总结材料,以此作为研究的“证据”。为这个“你好,寒假!”这个研究对象的选取背景提供详实的素材。教育研究对象的选取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的调研基础之上。选取研究对象,除了要基于调研之外,李老师还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横向的比较思维。就是将寒假生活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进行对比:
“就与学校教育的差异而言,寒假往往意味着学生处在无指导的自由、无教师直接介入的自主、无学生群体生活的自立状态。”
“寒假不仅在时间意义上处于两个正式的学期之间,而且在教育意义上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没有自觉并高质量加以影响的领域——自然,这不是要回到正式的学校教育形式之中,而是在教育价值实现与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上,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所作出的判断。”
“于是,学生的寒假生活成为教育的“空隙”!在其中,较少有专业性的教育工作者的自觉影响,较少出现教师、家长、学生间的真实互动,较难发生有着教育意识的教育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出现的“断裂”,更是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缺乏教育介入而出现的终身教育意义上的“空白”。”
在这一节里,“终身教育”的研究背景一再被提及,让我们看到了“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不仅是建立在对一线实践的大量调研之上,还建立在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大教育格局之上。搜索了百度里对“终身教育”的解读,“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这个背景意义上来看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确是为了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育研究的对象何处寻?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更需要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关注具有中国性的教育存在。同样是暑假和寒假,中国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参与方式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大陆的状态与台湾地区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扎根在中国文化与社会情境中的研究,是体现中国个性的研究,是创生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研究成果的研究。这就引导着我们扎根在中国教育生活之中,寻找教育的选题,确立教育研究的方向。”由此举一反三,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之间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应该扎根在学校、班级乃至某一个班级中的群体等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生活之中,去寻找我们的教育研究选题。比如,在这个假期,针对年俗探究这一主题,我们关注到了不同年段的孩子在寒假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低年级以剪窗花等较为简单的手工制品为主,中高年级开始关注比较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作业的呈现方式也因为年段而有不同,低段以制作的照片加文字的绘本为主,中高段则以孩子自主制作美篇、ppt等为主。还有,低中高年段的家长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的介入度有何不同?如果假期参与社区活动,除了按部就班听通知到时间去参加外,学生还可有哪些参与方式可以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发展……
三、读方法,重新学习教育研究的路径
第二节《教育研究过程回归基于复杂性的方法论》中介绍了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教育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
“真正的研究源于教育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预期其研究结果,透析其研究价值。当教育敏感转化为一群人的共识时,一个合作性的教育研究项目也就诞生了。自然,这样的研究不排斥个体式的投入,但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更值得以群体的力量开展研究。”
正是这样的敏感,促成了“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发起。项目发起之后,还需要有更多主体的投入和相互交往,可以促成项目成为系统的研究项目。作为一个班级班主任,教育敏感具体体现在对学生以及家长资源的捕捉与运用。在本次“你好,寒假!”研究活动中,从前期策划到开启时的组织引导,我也在尝试训练自己的教育敏感,同时,孩子以及家长在活动过程中的言行也促使我们整个班级群体内部互相影响,进一步清晰目标。放假前,针对调研中家长对寒假阅读这项作业的关注,我想在我们班成立亲子共读俱乐部,但是,如何启动?由谁来组织?正在我考虑纠结的时候,在全国大群中,我关注到浙江武义叶斐妃老师连续发布的她们班的亲子共读活动,于是,我在我们班进行转发。同时,我单独联系了我们班经常在班级群分享学习资源的两位家长芸烯爸爸和梦瑶妈妈,说明了设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们很乐意作为亲子共读的项目负责人。之后,我先在班级群作亲子共读项目要求和招募:
各位家长:根据大家的问卷调研结果,我们决定从寒假开始启动班级亲子共读沙龙,初步设想是这样的:1.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开展一次亲子共读交流分享。
2.现招募共读核心组成员,自愿报名,一旦报名默认为孩子与一名家长(父亲或母亲可以轮流)参加,(如有家庭需要两名家长都参加也欢迎)。成员需要坚持抽出一定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可以读同样的书,可以读小组推荐的家庭教育的内容。
3.经过前期沟通,聘请蒋芸烯爸爸和陈梦瑶妈妈为组长,轮流策划家长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4.每次活动时家长进行阅读交流时,孩子也同步进行阅读交流。同一时间做两件事,促进孩子与家长的共同提高。下面欢迎想提升家庭教育力,提升孩子阅读能力为孩子提供展示平台的家长接力报名哦!
后来芸烯爸爸建群,大家就家长的阅读书目做了一些推荐,梦瑶妈妈分享了自己与女儿的阅读小故事,芸烯爸爸作为组长,率先在群里进行阅读打卡,分享每天阅读内容和笔记,慢慢开启了这个群的运作。我也将自己每天阅读的《你好,寒假!》内容打卡上传,与大家一起学习。在这期间,在微信群看到的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的有关阅读活动也会进行转发。如我校三(5)班印嵘琪妈妈策划组织的阅读魔法玩伴团,武义蓝美琴老师班级开展的学习型家庭社群活动进我家等。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家长、孩子、老师之间的学习力是可以相互传递、相互影响的。
2.教育研究需要理性与情感的交融。
“项目研究中,教育主体的希望感,学生与家长发展而带来的欣喜感,因自己作为学校主体而推动系统变革所带来的成就感,都会成为重要的动力。”“研究是以理性为核心特征的。其一是研究方法的使用。其二是相关理念的清晰。其三是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提升。本次项目研究中非常典型的思维挑战,一是长程意识,二是系统思维,三次动态生成。”
在近几年的研究积淀之下,我们学校我们班级的寒假作业策划都经历了对家长、学生、教师、社区部门等前期调研,汇聚了丰富的资源。对我们来说,在实践过程中对长程意识与动态生成感触最深。在学校层面的寒假生活家庭行动指导方案下发以后,孩子们利用周末进行了个人寒假生活和玩伴团活动的策划,并在班级群中进行分享。周一,孩子们带着策划思维导图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分享。我们班级的寒假作业基本就从孩子们的交流素材中来。
关于玩伴团活动,在前期班级层面团长招募成员,孩子们自主申报入团之后,我进行了以下在线指导。
第一步,我将所有的玩伴团活动汇聚在一起发在班级群,进行了如下引导,尤其关注了阅读活动:
各位家长:以上是我今天根据孩子申报的玩伴团活动项目整理的资源。绿色部分已经报满,黑色部分可以继续报名。另外还有部分活动时间还不够具体,我打了“?”。可以继续完善信息。就目前情况来看,阅读类的主题活动比较欠缺。在寒假问卷调研中,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把阅读作为假期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孩子具体怎么读?可以读哪些?家长是否有必要与孩子一起读?读哪些?这是我们后期将努力去实践的。也欢迎各位出谋划策,提出宝贵意见,为我们家长的教育力和孩子的学习力提升而努力!
第二步,玩伴团活动开展前进行指导:
各位家长:早上好!从今天上午开始,我们班的寒假玩伴团活动将陆续开展。后期为了筹备龙虎街道庙会义卖活动,可能会召集部分孩子和家长来校,还请大家支持。为了让我们的玩伴团活动更有品质,让孩子得到的锻炼机会更多,有以下提醒:
1.活动前团长组织好签到。(签到表我已经打出来。)
2.过程中家长做好拍照工作,照片上传班级群相册。相册以活动名称命名。越全面越好,既有孩子个体,也有整体合影。还可以关注孩子作品的前后变化等。相信大家的智慧。
3.家长做好安全监督工作。
4.活动结束后每个孩子说说感受,根据家长拍摄的照片,让孩子尝试制作美篇。
(昨天我用一节课时间指导了孩子如何制作美篇,美篇可以把录音变成文字,原理与讯飞语记类似,请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孩子做好后,你们可以提建议,进一步修改。)
让我们一起努力,多动脑,在适当放手的基础上让孩子在假期中的主动性得到体现,让寒假作业真正成为孩子的作业,让家长和老师成为引导者和指导者!
第三步,班级第一个玩伴团活动“写春联,贺新春”美篇发布后作如下跟进指导:
@万愔文妈妈 关注了每个人,也关注了整体,很有学习力哦! 几点建议:
1.开头可以介绍一下本次写春联玩伴团活动的目的(交代一下同学们是为龙虎街道1月30号庙会义卖制作产品)。
2.介绍一下自己学书法多长时间了,练习写春联背后有没有什么故事。评价一下今天参加写春联的同学(包括自己)的态度等表现。
美篇其实就是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活动中的听到的、见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也是一次习作训练呢!
这次寒假作业中有一项就是尝试学习用美篇或者ppt来记录活动中的自己做所的以及见闻感受。这种在线的跟进指导就是希望能抓住对这第一份记录的指导提升后续其他活动总结的质量,在此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
第四步,针对后续玩伴团活动的记录总结,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彰显活动的个性。
在寒假里,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影响的重要力量,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自觉介入并参与到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中来。同时,在这个假期,通过网络平台,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到孩子的假期活动中,这种教育力量的生长也在倒逼着老师不断去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教育力和引领力。
3.教育研究的本质是教育创造。
正如李教授在导言部分所言:“我们没有想到真的可以创生一个新的寒假生活于学期初生活形态与方式,在放假前,学生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家长可以更自主地参与寒假生活的谋划。学生之间,家长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教师有了更多学生立场的觉醒和教育的自觉。”
教育创造“首先,是具体的学校,地区和群体的教育创造。其次,是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最后是过程意义上对教育研究的一次实验。”
在我们这个研究项目中,家长、学生、老师、社区人士等构成了我们群体中的创造主体,我们借助一个个子项目创生了属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以我们三1班策划组织、集合全校其他学生、家长力量的龙虎街道民俗庙会“龙娃暖心站”义卖活动为例,在前期我们班进行销售志愿者培训时,家长们就分工到每一个产品小组,通过扮演顾客对孩子们进行了销售的模拟演习。陈剑锋爸爸还针对才艺义卖小组在募捐这个环节如何操作进行了指导,到了正式义卖现场,陈爸爸则主动担当起了才艺义卖的家长导师,对主持人和志愿者们进行现场指导。二11班张梦凡爸爸申报了小品表演《家庭教育》作为才艺义卖的节目,恐怕在龙小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个主动邀请学校副校长参与表演的。在我们的节目确定之后,他又主动联系我,提出以孩子的五福发型代表家委会为大家送祝福的节目,这些由家长、孩子主动创生的“惊喜”让老师也乐意一次次投入其中。正因为这个项目是以前没有做过的,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凝心聚力,以更多的理性和情感融入其中,或许,过程中脚下的路会有小石子磕着绊着,但如果以教育研究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也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重建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你好,寒假!》读后感1重建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你好,寒假!》读后感1
重建对教育研究的认识——《你好,寒假!》读后感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