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首先从“恶”的角度正面论证人性本恶的观点。放任本性则乱,以礼义约束本性则治,所以人性本恶。
接着,荀子从“善”的角度反面论证人性中没有善,进一步巩固了本性只能是恶的结论。善属于后天的范畴,人们表现出善是因为礼义教化的结果,礼义也不是先天的,是圣人后天创造的。
荀子继续从“向善”的角度,更深入地论证人性本恶的道理。人们之所以向善,是因为本性中没有善,而向善的手段路径----礼义的产生,正是因为人性是恶的。那为什么人们能够向善,会不会向善就是人的本性?荀子告诉我们,有人选择向善,有人选择从恶,因此向善不是人的天性。
至此,荀子关于性恶论的论证已经非常完整周密了,但荀子仍然不忘再给孟子的性善论重重的一击。
09 性善论违背历史和现实
善于谈论古代的人,他的观点一定在当今的社会中可以检验;善于谈论天道的人,他的观点—定要在人事中可以验证。凡是议论,最重要的是要有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结论可以验证。就是说,坐而论道,站起来就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变成方案,方案具体化以后便可以在实践中推行。
现在孟子说:“人之性善。”这句话经不起分析,无法合理地得出结论,更无法在实践中检验。孟子这是坐而论道,站起来却不能依此设立方案,实践中也无法推行,这不是大错特错吗?
孟子既然认为人性本善,那就应该废弃圣王,废除礼义。我主张人性本恶,所以推崇圣王,注重礼义。为什么这么说?矫正曲木的工具檃栝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因为世上有木;绳墨被使用,是因为有不直的材料需要取直;国家设立君主,彰明礼仪,是因为人性本恶。从这一点看,人性本恶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直木不需要用檃栝进行矫正就是笔直的,这是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曲的木材—定要用檃栝进行矫正才会成为直木,这是因为它的本性是弯曲。
世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一定有赖于圣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达到社会安定,合乎善的标准。从这一点看,人性本恶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总之,荀子指出孟子的性善论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而且性善论与孟子从善的主张相矛盾。性善论只是理论上的空谈,无法制定相应的落地方案,无法在现实政治中推行,是违背历史和现实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