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早教课堂亲子教育心理
无奈!按专家说的来,孩子却不按套路出牌

无奈!按专家说的来,孩子却不按套路出牌

作者: 一木钉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09:13 被阅读78次

    导语:学习了这么多育儿知识,可面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却依然常手足无措,有时候按照专家说的实施,孩子却不一定按套路出牌,这可如何是好?

    1、

    “快起床,到时间啦”喊了两遍还没动静。进卧室一看,儿子还赖在床上,用被子蒙着脑袋呢。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新来的老师特别厉害,我害怕。”

    (好吧,小老师又开始出难题了,不怕我有育儿专家支招。)

    步骤一,倾听共情

    我耐下性子来应和着:“哦,新来的老师特别厉害,你很怕他,所以不想去上学对吗?”(专家说了,先理解孩子,说出他的心里话。)

    “是啊,这个老师特别严格,中午睡觉不能乱动,手要放在被子里,也不能挠头,我很害怕,不想去幼儿园了。”儿子委屈地说。

    “嗯,那可真是挺难受的呢,你们小朋友也不容易啊。”(表达感同身受)

    步骤二,温柔坚定

    “那……妈妈我能不去幼儿园了吗?”儿子期盼地问。

    “嗯,我知道你害怕,很担心,但是幼儿园必须要去啊!”(专家说了,言语温柔却不能妥协,这是规矩。)

    步骤三,问题解决

    儿子不再做声,又用被子蒙上了头。(嗯?怎么不按套路来?)

    时间紧迫,马上要迟到了,我心里着急,就一把把儿子从被子里拖出来,拿起衣服就往他头上套。

    没想到他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并且大喊:“我就是不想去幼儿园!”(什么情况?怎么还爆发了?说好的解决问题呢?)

    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开始对我拳打脚踢,小拳头雨点一般打在我身上,有点疼。我心里升起一股愤怒,但强忍着没吭声。过了一会儿,他不打了,但是看起来仍然很生气。

    “我今天就是不去幼儿园,看你怎么办!我就是不去!”(这是怎么了?儿子,你不按套路出牌!)

    听他说完,我一下子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什么主意也没有了,什么育儿办法也想不到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为什么专家的支招失灵了?

    2、

    上午,我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了很久,心里想着早晨的这场争斗。

    想着,我也倾听孩子的想法了,也共情孩子了,为什么这一切却不按剧本来呢?孩子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专家不是说,共情了孩子之后,问题就会自然解决吗?怎么就不管用了呢?

    想着他小拳头打在我身上的情境,要是搁以前我肯定会还给他一顿胖揍,但是学习了这么久,感觉自己不能再那样做,便什么也没有做,看着他,由着他发泄着自己的愤怒。

    唉,以前都是我收拾他,没想到今天让他把我给收拾了,真是好气又好笑……

    想不明白便找来三两闺蜜聊天,一说才发现,我们都有着相同的困惑,面对不按套路出牌的孩子,我们常常是束手无策。是啊,我们满怀期待,已经按照书上说的倾听并共情了,为啥孩子就不按剧本走呢?

    对,“期待”,是“期待”,聊着聊着,关键词浮出水面。

    我们带着期待,在利用倾听和共情来管教孩子。我以为,只要我扮演了共情,孩子便会乖乖听话,但是孩子是单纯敏锐的,他们也许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他们能感受到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边。

    扮演出来的共情,是假的共情,无效。

    强烈的目的性下,并没有真正地看到孩子、听到孩子。我利用“共情”去获得我想要的结果,这时,共情就变成了另一种控制。

    回到当时的场景,当我看到孩子没按“剧本”走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恐慌、无助、彻底失去觉察,开始强制给孩子穿衣服,也把本来就无助恐惧着的孩子推向崩溃的边缘(对我拳打脚踢)。

    我执拗地想要一个结果:必须去幼儿园。而孩子感受到的则是我在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是我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导致了孩子如此鲁莽的行为。

    如果,当时我能看见自己的慌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去也好,不去也罢,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坚持底线就好了。也许,我放下控制的欲望,以一颗清明的心去看待孩子,真正理解孩子的心情,与孩子站在一边,而不是急匆匆地“表演一场共情”后,却又突然翻脸,孩子也不会情绪爆发了。

    3、

    养育需要具体的操作办法,但根本不是“术”,而是修“心”。当我们的心“诚”、“真”,“术”才会起到作用。前苏联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有一句说得好:“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育儿先育己”,这句老话我们不能再熟悉了,但是我们却总是急不可耐地想学会一个办法,迅速“管住”孩子,终日想着怎么去“对付”孩子,办法或许有用,但治标不治本。

    有没有发现,孩子从来不愿听你讲道理,但是总能学到你真实的样子。孩子常常就是另一个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成长自己呢?

    深挖自己去成长,可能会难一点、慢一点,但是最奏效。在日常的小事里去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看清自己童年的伤痛,关注自己,并去疗愈,实现成长。

    每一个教育孩子的当下,都有可能是重新养育我们自己的契机。学着觉察,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放下内心的担心、恐惧,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孩子,不带任何企图心。

    做最好的自己,而孩子自然就会是那个你期待的孩子。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亲子专栏签约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奈!按专家说的来,孩子却不按套路出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hl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