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伯乐昨天带领大家再次进行了《伊豆的舞女》一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学习,这里梳理下课程内容。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
文章在开篇对我为何冒雨追上舞女一行人并没交代,所以在那里,都是关于当下事件的叙述,而关于人物设定,背景原因等都是接下来才会展开的部分,那我们就接着学。
关于一部作品中背景的详略,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看,这里边同时还会涉及人物情感的递进层次。比如这里:
(原文)至今我已见过舞女这一行人两次。初次是在我到汤岛来的途中,她们正去修善寺,是在汤川桥附近遇见的。当时有三个年轻的姑娘。那位舞女提着鼓。我不时回头看看她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然后是翌日晚上在汤岛,她们来到旅馆演出。我坐在楼梯中央,聚精会神地观赏着那位舞女在门厅里跳舞。
(解析)这段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关键信息,实则不然。我和舞女薰子的感情其实就是在这三次见面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在创作过程中,两个爱人间的情感也应该是有缓冲的,而不可能一下就冲到爱得死去活来的境地。这也是很考验写作功力的一个点。
紧接着看这一段:
(原文)……她们白天在修善寺,今天晚上来到汤岛,明天可能越过天城岭南行去汤野温泉。在天城山二十多公里的山路上,一定可以追上她们。我就是这样浮想联翩,急匆匆地赶来的。赶上避雨,我们在茶馆里相遇了。我心里七上八下。
(解析)这一段其实是我的推测,预测,因为期待下一次相遇,便要创造机会,可见我心底暗自涌动的感情愈发激烈。“浮想联翩”“匆匆赶来”“七上八下”这几个关键词正是这种情绪的鲜明对照。尤其是我的心理描写——期盼、激动、害羞,这几个情绪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且有些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让人不由地投入其中,与主人公的情绪也连接到一起,而且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连接,循序渐进。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会发生什么的时候,情节出现了分支。茶馆的老太太出现了,她把故事带向了另一个走向。
(原文)不一会儿,茶馆老太婆把我领到另一个房间去。这房间大概平常不用,没有安装门窗。鸟瞰优美的幽谷,深不见底。我的肌肤起了鸡皮疙瘩,牙齿咯咯作响,浑身颤抖。我对端茶进来的老太婆说了声:“真冷啊!”“哎哟!少爷全身都淋湿了。请到这边取取暖,烤烤衣服吧。”老太婆话音未落,便拉着我的手,把我领到自己的起居室去了。这个房间里装有地炉,打开拉门,一股很强的热气便扑面而来。
(解析)这一段是茶馆老夫妻的生活日常情景。但它出现在我感觉非常冷的时候,屋里的温暖和冻得牙齿咯咯作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作者写了老者的一段外貌细节:
(原文)我站在门槛边踟蹰不前。只见一位老大爷盘腿坐在炉边。他浑身青肿,活像个溺死的人。他那两只连瞳孔都黄浊的、像是腐烂了的眼睛,倦怠地朝我这边瞧着。身边的旧信和纸袋堆积如山。说他是被埋在这些故纸堆里,也不过分。我呆呆地只顾望着这个山中怪物,怎么也想象不出他还是个活人。
(解析)从目前的情节看,这段文字并非对两人情感的推进有任何实质意义,那么,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什么?作者用了较长的句式去描述老者的样貌,卓老师认为这里体现出和之前描写舞女的外貌的对比关系。一个那么美,一个这么丑;一个如此鲜活,一个形如死人。作为创作者,我们在这段中要学习的是川端康成的长句模式。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莫言的作品,《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等作品,也在用长句去进行细节描写,而不是一贯叠加堆砌形容词要来的更为流畅自然、高级。
这是从写法上分析,然后我们再从整体情节上看,为什么要加入这样一段感觉旁逸斜出的插曲。其实联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茶馆老太太只是邀请了“少爷”进屋暖和暖和,并且进了她的起居室。这是一段很日常的描写,但其实却深刻再现了日本社会的阶级等级划分。比如,为什么如此冷,她却不把舞女一行人也喊进屋里暖和暖和?为什么舞女她们不主动要求进屋?包括称呼,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线索。再接着看:
(原文)“让你瞧见这副有失体面的模样……不过,他是我的老伴,你别担心。他相貌丑陋,已经动弹不了,请将就点吧。”
老太婆这么招呼说。
据老太婆说,老大爷患了中风症,半身不遂。他身边的纸山,是各县寄来的治疗中风症的药方,以及从各县邮购来的盛满治疗中风症药品的纸袋。听说,凡是治疗中风症的药方,不管是从翻山越岭前来的旅客的口中听到的,还是从广告中读到的,他都一一照方抓药。这些信和纸袋,他一张一个也不扔掉,都堆放在自己的身边,凝视着它们打发日子。天长日久,这些破旧的废纸就堆积如山了。
(解析)为什么要对老头进行这样一段描写?和文章的主线关系是什么?通过妇人的叙述,我们知道老者其实是得了病的人,且虽然很积极的求生(满屋堆积的药方纸),但可能依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看似这和文章的爱情故事风牛马不相及,但其实这里边是有“意识”在的。川端康成通过创造出这对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存在的普通夫妻的日常生活的一面,想联系的是我们在如此青春的年纪相遇时那种澎湃的生命力,这是一种比对,是对生命的一种热爱的体现。
(原文)老太婆讲了这番话,我无言以对,在地炉边上一味把脑袋耷拉下来。越过山岭的汽车,震动着房子。我落入沉思:秋天都这么冷了,过不多久白雪将铺满山头,这位老大爷为什么不下山呢?我的衣衫升腾起一股水蒸气,炉火旺盛,烤得我头昏脑涨。老太婆在店堂同巡回演出的女艺人攀谈起来。
(解析)这段依然给读者呈现了日本人生活的真实一面。不是不想下山,是条件不允许,白雪封山,往哪里去呢?而且用“衣衫升腾起的水汽”“炉火烤的我头晕脑胀”这样的细节对当下环境和气温做对比。可见这也是一户非常普通的人家。
(原文)“哦,先前带来的姑娘都这么大了吗?长得蛮标致的。你也好起来了,这样娇美。姑娘家长得真快啊。”
(解析)这是一段日常的攀谈。它投射出来的信息有关于时间的流逝感,同时也是最年轻生命的真实的赞叹。
(原文)不到一小时的工夫,传来了巡回演出艺人整装出发的声响。我再也坐不住了。不过,只是内心纷乱如麻,却没有勇气站起来。我心想:虽说她们长期旅行走惯了路,但毕竟还是女人,就是让她们先走一二公里,我跑步也能赶上。我身在炉旁,心却是焦灼万分。
(解析)我在屋里,舞女在屋外,我虽然暖和了,却和她没办法说话,所以万分焦灼。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了。这段其实也是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很丰富,有层次。不自然地就将读者代入到他的情绪里去。这也是我们需要需要学习的地方,写作手法非常自然,毫不用力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不同作者表达心理活动的时候并非手法一致,比如川端康成是这样,其他人可能就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这没有绝对之分,但呈现的效果却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为,合格的、好的方式,可以产生极强的代入感,让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里,还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视角。文中其实出现了好几个人物:舞女、老太太、老头,还有我。为什么不是他们的视角,而是我的?这就必须要强调主角视角,第一人称,因为我才是主角,是一号人物。这也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短篇小说中,不易呈现太多视角,否则会纷乱,创作时,一定要想清楚到底希望读者走进谁的内心世界?这方面作品的例子太多了,老师也举了不少例子,这里就不赘述了。
(原文)尽管如此,她们不在身旁,我反而获得了解脱,开始胡思乱想。老太婆把她们送走后,我问她:“今天晚上那些艺人住在什么地方呢?”
“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儿呢,少爷。什么今天晚上,哪有固定的住处哟。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呗。”
(解析)这段的心理描写也很有趣。我惦记舞女,可是一门之隔我却不愿出去,她走了,我反而获得解脱。包括老太太的回答,充分说明了他们之间身份的本质不同。
(原文)老太婆的话含有过于轻蔑的意思,甚至煽起了我的邪念: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
(解析)这里其实可以看到我内心中涌动的邪念。也许之前的两面,我更多是看上了舞女的美貌。也体现出一个年轻男性的正常心理活动。但也是在这里,可以对文末我在情感上的改变做出非常强烈的对比。
其实,假如就这样发展下去,结局我们已经可以想到了。但对于短篇小说,怎么能好看?反转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里也是非常好的做出了表率。他在后来的过程中不断升华了人性道德的光辉,所以也就升华了主题。类似的,《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尽管是个小偷,没什么人性道德,但他还是收养了那个女孩,而且用生命去捍卫她。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原文)雨点变小了,山岭明亮起来。老太婆一再挽留我说:“再待十分钟,天空放晴,定会分外绚丽。”可是,说什么我也坐不住了。
“老大爷,请多保重,天快变冷了。”我由衷地说了一句,站了起来。老大爷呆滞无神地动了动枯黄的眼睛,微微点了点头。
(解析)我难耐急迫的心情,是通过老太太的一段话展现出来的。我由衷地说“保重”是老大爷的感到,这也是非常细微的人性描写。也表现出我的内心其实是个善良的人。
(原文)“少爷!少爷!”老太婆边喊边追了过来,“你给这么多钱,我怎么好意思呢。真对不起啊。”
她抓住我的书包,不想交给我。我再三婉拒,她也不答应,说要把我直送到那边。她反复唠叨着同样的话,小跑着跟在我后头走了一百多米远。
“怠慢了,实在对不起啊!我会好生记住你的模样。下次路过,再谢谢你。下次你一定来呀。”
我只是留下一个五角钱的银币,她竟如此惊愕,感动得热泪都快要夺眶而出。而我只想尽快赶上舞女。老太婆步履蹒跚,反而难为我了。我们终于来到了山岭的隧道口。
“太谢谢了。老大爷一个人在家,请回吧。”我说过之后,老太婆好歹才松开了抓住书包的手。
(解析)作为读者,我们分析,我留下那么多钱,可能是因为看着两位老人生活的窘迫。其实,我急切地想追上舞女,老太太又抓住我不放,还是蛮有趣的一段描写。这里边的心理活动其实很复杂了,但我们读懂了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时,可能还会觉得会心一笑。“我只留下五角钱”这个细节,很典型地表现出我想迅速结束这段对话的心情,有点“求放过”的意思了。
(原文)走进黑魆魆的隧道,冰凉的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前面是通向南伊豆的出口,露出了小小的亮光。
(解析)从黑暗中走出来,看到光明。这是一种心理暗示,暗喻。我们尤其在表现心理活动时,可以借用这种方法。
以上是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习和体会的是小说创作时如何设定情节,要分几部分(几幕)去展现情节,推进情节。
(原文)山路从隧道出口开始,沿着崖边围上了一道刷成白色的栏杆,像一道闪电似的延伸过去。极目展望,山麓如同一副模型,从这里可以窥见艺人们的倩影。走了不到七百米,我追上了她们一行。但我不好忽然放慢脚步,便佯装冷漠的样子,赶过了她们。独自走在前头二十米远的汉子一看见我,就停住了步子。
“您走得真快……正好,天放晴了。”
(解析)这里设计的很巧,是山路。所以看背影就很美。这也是细节。还有,我明明是故意追上他们的,但是却不能变现出来,只能装作冷漠的样子,能看出这是小男人的小心思。“雨停了”,这里是否也是一种心理暗示?
(原文)我如释重负,开始同这汉子并肩行走。这汉子连珠炮似的向我问东问西。姑娘们看见我们两人谈开了,便从后面急步赶了上来。
这汉子背着一个大柳条包。那位四十岁的女人抱着一条小狗。年纪最大的姑娘挎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拎着柳条包。各自都拿着大件行李。舞女则背着鼓和鼓架。四十岁的女人慢慢地也同我搭起话来。
(解析)通过“和男子并肩行走”这个行为,至少让我达到了与他们同行的目的。然后,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在这个时候展开了。
(原文)“他是大学预科生呢。”
大姑娘悄声对舞女说。
我一回头,舞女边笑边说:
“可能是吧。这点事我懂得。学生哥常来岛上的。”
这一行是大岛波浮港人。她们说,她们春天出岛,一直在外,天气转冷了,由于没做过冬准备,计划在下田待十天左右,就从伊东温泉返回岛上。一听说是大岛,我的诗兴就更浓了。我又望了望舞女秀美的黑发,询问了大岛的种种情况。
“许多学生哥都来这儿游泳呢。”舞女对女伴说。
“是在夏天吧?”我回头问了一句。
舞女有点慌张地小声回答说:“冬天也……”
“冬天也?……”
舞女依然望着女伴,舒开了笑脸。
“冬天也能游泳吗?”我重问了一遍。
舞女脸颊绯红,非常认真地轻轻点了点头。
“真糊涂,这孩子。”四十岁的女人笑了。
(解析)人物之间要交流,对话就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聊什么好?有趣又能推进情节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学会在优秀作品中去品味体会,让人物聊哪些话题更真实自然。而不是为了写而写,为了扯而扯。
这里边有几句我和舞女的对话,对方表现出来的“慌张”和“害羞”的情绪也来的恰如其分,符合人物身份的特质。
“真糊涂”,这是四十岁女儿的一句话。有什么具体意义吗?其实是一个暗示,暗示舞女的实际年龄只有十四岁,所以才会那么天真。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