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希望之诗,光明之诗文学读书
兰波:我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任何使命

兰波:我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任何使命

作者: 不洗脚的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17:46 被阅读107次

    阿尔蒂尔·兰波,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只写了短短6年诗歌,与波德莱尔、马拉美并称西方现代主义三大诗人。马拉美称他是:“艺术史上独特的奇迹。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毫无目的地照亮自身的存在,转瞬即逝。”

    文/不洗脚的

    1866年,22岁的魏尔伦凭借自己的一部《忧郁诗章》登上诗坛,迅速成为巴黎最年轻有为的诗人。

    而此时,在距巴黎百余多公里以外的夏尔维勒小镇上,一个12岁的男孩正在和大街上流浪的小孩玩的热火朝天,这使得他的母亲大为恼火,因为他的父亲——一名军官——早已离开了家庭。这个男孩就是阿尔蒂尔·兰波。两年后他开始写诗。

    1870年8月29日,一个列车员把这个孩子带到了警察局,是因为这孩子无法支付13法郎的火车票。这是兰波的第一次离家出走,身无分文。他给自己的老师写信到:“在从杜埃到巴黎的火车出发之前,请乘上这趟列车,凭着这封信到这里传唤我,或向检察官作自我介绍,请求您,为我做担保,替我还债!做您所能做的一切。当您收到这封信时,请您也写信,我命令您,是的,给我可怜的母亲写信,安慰她,也给我写信;做所有的一切。”

    这是多么桀骜不驯的口吻,无法想象他的老师看到这封信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是帮助了他。

    更为狂妄的是,在给另一个老师写信时,他开篇就写到:“我决定花一个小时和你谈论一下新文学,就从我最近的诗篇谈起······”

    不止如此,他还自称自己是一个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要求人们帮助他。

    这时的兰波16岁了。对于大多数作家、诗人而言,16岁可能连作家和诗人的概念都还没成型。但对于只写了6年(14岁-19岁)诗歌的兰波来说,16岁已经是创作的高峰期了。

    1871年9月,魏尔伦已经算是个很有名气诗人了。他收到一个陌生人寄来的八首诗,兴奋不已,仿佛看见了曙光,他立马回信道:“亲爱的伟大的灵魂,来我们这里吧!”随着这一声呼唤,魏尔伦和兰波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了一起。

    魏尔伦为此抛弃妻子,和兰波在巴黎的街头游荡,酗酒、嫖娼,亵渎神灵,反抗社会、道德、宗教,以取笑当时的诗人为乐。直到1873年,魏尔伦开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臂。兰波才返回家乡,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诗作《地狱一季》。

    此时兰波19岁了。

    兰波决定放下一切,开始四处漂泊,远赴非洲大陆,至死再也没有写过一行诗句。

    对于兰波的诗,可能因为时代的隔阂、文化的差异,再加上翻译的问题,在读很多作品时,我一度陷入痛苦之中。不过,哪怕这样,我们依然能从一些零碎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生命力。

    那疯狂的大海发出嘶哑的喘息,

    撕裂了你那过于温柔的孩童之心;

    因为四月清晨的一天,一位英俊苍白的骑士,

    一个可怜的疯子,默坐在你的膝下!

    由于我的过错

    我们将再度漂泊天涯

    过着奴隶的生活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

    眼里一片海

    我却不肯蓝

    我将带着钢铁的四肢归来

    黝黑的皮肤

    愤怒的眼神

    我将富有

    我将残酷而安逸

    我将得救

    我不想说话,也不愿思考 

    无限之爱涌向我的灵魂, 

    我要走向远方,

    很远很远的地方,

    像个流浪儿, 

    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和一个女人为伴。

    第一次相遇:一朵鲜花向我道出芳名。

    我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任何使命。

    有一只鸟,使你驻足,让你脸红。

    有一口钟从不鸣叫。

    有一片沼泽藏了白野兽的洞。

    有一座教堂沉落又升起一片湖。

    有一辆被弃的小车披着饰带,顺着林间小路滑落。

    有一群演员经过了林边的大路。

    有一个结局:当你饥渴,便有人将你驱逐。

    (部分翻译有改动,勿怪。PS:《元音》一首将会另行解读。)

    兰波的诗歌张力十足,矛盾与力量扑面而来,而我所选用和钟情的这几个段落恰恰是最不能体现兰波风格的,只是我自己较为钟爱而已。

    在我看来,艺术,包括诗歌是一种无需理解的东西,而是直接可以带给人一种感受的,通常解读艺术品,解读的是艺术品中思想的部分,的确,艺术品中的思想也极为迷人,以至于常常把人们迷惑,误把思想当做艺术的根本,这完全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思想是由经验和知识构成的,而艺术作品中艺术的部分,是一种天赋使然。(这一点等写海子的时候再具体分析。)

    我一直的观点都是——人之先行。也就是诗人先行于诗。意思就是,一个人要先是一个诗人,才能写诗,而不是一个人写了诗,才成为了诗人(这种想法在《存在与虚无》中受到了批判,不过我仍在坚持)。如杜尚所言:“我不相信艺术,但我相信艺术家。”

    我对于兰波的喜爱,是胜过其诗歌的,兰波一生极为短暂,却充满着勇气与自信,毫无保留地进入世界,世界在他的眼中,永远都是神秘,充满着惊喜,他似乎不屑与人为伍,人在他那里都是对象性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可以说,他不与人发生关系,而是时时刻刻与世界发生关系。如电影《荒野生存》中的主人公所言:“如果你认为快乐仅仅源自人际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快乐无处不在。”

    这可能才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状态,纯粹的自我,时刻感知整个世界。

    生活不是存在着的,既定的;生活是在被创造的,而创造是需要生命之力的。不同的生命力,创造相应的生活。兰波的伟大不止对于诗歌的创作,更是在于生活的创造。他在欧洲四处流浪,干过各种各样的活,之后远赴非洲,贩卖军火、黄金、象牙,建造宫殿,参与政治阴谋。

    他在信中除了请求家人给他买一些工具书之外,如是写道——

    “在任何情况下,都别指望我性情中流浪的气质会有所减损,恰恰相反,如果我有办法旅行,而不必住下来在一个地方工作,以维持生计,人们就不会看见我在一个地方住上超过两个月,世界很大,充满了神奇的地域,人就是有一千次生命也来不及一一探访。”

    (欢迎勾搭。加群微信号:buxijiaode;公众号:群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兰波:我来自灵界,并不承担任何使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ka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