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波县也,在秦时为县邑,汉时属河内郡下辖,在今河南省沁阳市柏香镇一带。汉初,为汲侯国,由功侯公上不害受领。
公上氏,为华夏复姓。因《吕氏春秋·高义》中记载有战国时墨家弟子公上过的存在,故疑似公上不害亦为墨家子弟。
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有关公上不害最早的记载是在汉六年:
高祖六年为太仆。
如上,汉高帝六年,公上不害受封太仆。
太仆,为秦汉时九卿重臣,主马政。而马匹在秦汉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然秦帝国也就不会专门为马政而设立一位九卿之臣来负责管理了。再加上汉初因为物资贫乏,很多朝廷大臣都是只能用牛车代步,更是凸显了马匹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与之相对的,太仆职位也就愈加重要。所以在汉初,一直以来,太仆官职都是由刘邦最信任的人来担任。而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汉政权的第一任太仆,便是由刘邦从沛县开始就依为心腹大将的夏侯婴担任。
项羽至,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婴爵列侯,号昭平侯,复为太仆,从入蜀、汉。《史记·夏侯婴列传》
如上,这就是汉庭第一位太仆夏侯婴的基本履历:汉王元年,夏侯婴以功受封列侯,号昭平,并担任太仆职位。
另外再按照夏侯婴之后的记录,他基本上在汉帝国建立之后也一直都是担任太仆职位,如下所述:
汉王立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婴以太仆从击荼。以太仆从击代,至武泉、云中。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大破之。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以太仆击陈豨、黥布军,陷陈卻敌。《史记·夏侯婴列传》(略有省略)
如上,夏侯婴担任太仆职位,几乎参与了汉五年到汉十二年间的所有重要战役,如北征臧荼、韩王信与匈奴,东攻陈狶和南定英布。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既然从汉五年到汉十二年期间夏侯婴几乎一直都在担任太仆,那么本文的主角公上不害又是怎么在汉六年成为太仆的呢?
对此,笔者觉得是有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汉庭当时的太仆是分为两个,一个是夏侯婴以太仆跟从刘邦作战,一个是公上不害担任太仆负责马政工作。
这种可能的依据是,夏侯婴长年跟随刘邦在外作战,根本就谈不上治理马政一说,而笔者之前也说过的,马匹的管理在秦汉之间是事关国家战略的,所以不可能如此儿戏。由此,刘邦一方面让夏侯婴继续担任太仆,但只是负责跟随在他身边作战,而公上不害其实才是真正担任太仆负责马政工作的那个人。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夏侯婴的记录中有“复以太仆”的记录,而“复”则是“又”的意思。所以既然是夏侯婴又一次以太仆职位跟随刘邦出战,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夏侯婴在战时担任太仆职位,和平时则是卸任呢?而公上不害会不会就是在那段夏侯婴没有作战时期担任的太仆呢?
针对这两种可能,笔者是更倾向于第一种,当然第二种也与第一种并不是很矛盾。也就是说,夏侯婴的太仆职位,或许地位要更高,但他只是名为太仆,实为将领罢了。或者是为了让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更好的控制车兵部队,也犹未可知。毕竟夏侯婴的下属多为车兵,而车兵又需要大批量的马匹,所以说夏侯婴担任太仆更主要的目的可能还是为了组建那支车兵部队吧。所以合理推断,公上不害才是真正意义上汉庭内部负责马政的太仆。
击代狶,有功,侯,千二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陈狶叛乱时,公上不害也随军出战,有功,遂受封列侯。
如此再按照夏侯婴担任太仆出征陈狶的记录,那么合理推断,此时公上不害应该也还是担任太仆职位,并且他应该不是前线将领,而是负责提供支援的。毕竟陈狶之乱波及大半个汉帝国,而那时不光夏侯婴的车兵部队参战了,更有车骑将军傅宽麾下的五国骑兵军团参战,无疑这都是需要大量的马匹。
而史书中更是未有提到公上不害到底是什么功绩,只是二字“有功”,所以应该就是公上不害的努力,才为汉庭的骑兵军团与车兵军团作战提供了足够的马匹,从而为一举击败陈狶起到了巨大作用。由此,公上不害才能以无实际战功而受封列侯:
十一年二月己巳,终侯公上不害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一年二月己巳日,公上不害以太仆受封汲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显然,相比之前的以中尉受封六百户的临辕侯戚鳃,公上不害此时能够受封如此之多,也确实能够说明他在汉军败陈狶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过此时刘邦如此封赏公上不害,一方面或许的确是因为他功劳大,但另外一方面应该也是有其他目地的。毕竟按照公上不害之后的记载,他的归宿可是有很大的问题:
为赵太傅。《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说公上不害在封侯之后又成为了赵国赵王的太傅。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哪个赵王呢?不会是张耳的儿子张敖吧?
当然不是,因为张敖在这时已经被刘邦撤封了。所以就只能是他了,汉帝国的三皇子,赵王刘如意。
如此这里的问题也就和上文临辕侯戚鳃的一些疑点合上了。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临辕侯戚鳃是赵王刘如意的母家之人还存疑的话,那么此时的汲侯公上不害成为赵太傅,便是铁定的赵王刘如意的党羽了。
那么再算上另外一位刘邦为赵王刘如意安排的人,也就是那个以汉庭御史大夫职位担任赵国国相的周昌。如此赵王刘如意的麾下,便是有两位汉庭重臣辅佐,而再加上一位存疑的汉庭禁军统帅戚鳃,试问当时的赵王刘如意的实力还弱吗?
显然,刘邦如此费尽心力的安排,目的肯定不仅仅是要保住赵王刘如意一条命,而是让赵王刘如意能够反制占据中枢的太子刘盈,当然更主要的目地自然还是为了对抗太子刘盈背后的吕家。
所以再延伸一点,惠帝时期吕后执意要杀赵王刘如意,真的就仅仅是为了报私仇吗?难道不是害怕赵王如意一旦长成,就将是吕家的心腹大患吗?当然,刘邦的布局,自然不仅仅只是一个赵王刘如意,事实上最后即使吕家能够灭了赵王一派,但是最终却还是败在了齐王刘肥一脉上。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齐王刘肥因为距离太远,且又年龄很大,所以自然是吕家不能轻动的。而赵王因为年幼,且赵国距离汉庭中枢又太近,所以在汉孝惠帝元年,赵王如意就被吕后设计杀害了。
那么公上不害作为赵王的太傅,他能有好结果吗?
二年,夷侯武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录公上不害的去世的记录。但是按照这里的记录,汉孝惠帝元年,也就是赵王如意被害的那一年,赵国太傅公上不害也是逝去了。当然,究竟是在赵王被害前去世,还是被害后去世,目前已经无法考证了。
但是按照后来周昌的结局,那么公上不害大概率上也是因为得知赵王如意被害,而愤恨逝去的吧。
后,汉庭为公上不害谥号:终侯。
终,《逸周书》中并无其谥号解释,那么自然又是一个被汉庭创造出的谥号。
而顾名思义,“终”在古代虽然也有丝竹的意思,但大多时候还是和我们今天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指的终结之意。
归根到底,汉庭给予公上不害如此的谥号,或许也是为了警告天下人,赵王一派,就此终结,天下之人谁若再敢对抗吕家,那么这就是下场。
以上,就是汲侯公上不害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