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江影月
01.
一部好的电影,能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关于这一点,该片毫无疑问是做到了。
当前,《绿皮书》应该是很火爆的一部电影了。
片中随处可见的美国式幽默,时常惹得人忍俊不禁。而更有许多感人的画面,瞬间就能戳中我们的泪点,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反思,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之所以能叫好又叫座,我觉得,除了故事情节打动人心外,两位主要演员的敬业精神,也让人由衷的佩服。
比如唐.雪利的扮演者马赫沙拉·阿里,为了演好音乐家这个角色,苦练钢琴,以求达到神韵。而托尼的饰演者维果·莫滕森,为了更贴合角色形象的需要,短时间增肥20公斤,也真是够拼了。
02.
现在我就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下电影的故事梗概。
电影所描述的,是在1962年的美国。当时的社会,尚处于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的时代。
主人公托尼是个意大利裔白人,没有正经的工作,曾在酒吧当过保安。随着酒吧的关门,他也面临失业的困境。
即使这样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白人,一开始,对黑人也是从心底里排斥的。从一个小细节便可以看出他的态度:他连对上他家来干活的黑人工人所喝过的茶杯都十分嫌弃,一扭脸,便将它们扔进垃圾桶里。
而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黑人天才钢琴家唐.雪利,的确不容易。
他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钢琴上的造诣几乎无人能及,曾两次给总统进行过演奏。并同时拥有音乐、心理学、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
在舞台上,他光芒万丈,受到上流社会白人的狂热追捧。但在生活中,他同样会遭遇和大部分黑人一样的不公正待遇。
为了改变这个社会对黑人的态度,呼吁人们给予有色人种应有的尊重,他做出了颇需要勇气的决定,去美国南方进行巡演。要知道,那时候,越往南方,对黑人的歧视现象就越严重。为此,他甚至不惜放弃原先安逸的生活和丰厚的收入。
但他也明白,此行困难重重,因此急需招聘一名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白人为司机。
机缘巧合,托尼被他选上了。而对托尼来说,他那时的内心是十分厌恶这份工作的,只不过是看在高酬劳的份上,勉强答应了。这个表面上看起来玩世不羁的糙汉子,实则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为了五斗米,他愿意去干自己所不情愿的事。
就这样,奇怪的黑白组合由此诞生,他们需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旅途生涯。从一开始的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摩擦不断,到随着旅途的展开,两人经过不断的磨合,也渐渐发现了彼此身上的闪光点,终于成为了一对互相理解、彼此包容的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因为对方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03.
影片中打动人心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下面就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画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拒绝演出——捍卫尊严,才能找到身份的认同。
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雪利被安排到一间逼仄的杂物间里准备演出前的化妆等事宜。
面对这样的遭遇,早已习惯成自然的他并没有抱怨。一路上走来,他遇到的此类情形还少吗?服装店里拒绝让黑人试穿衣服;作为贵宾,却被禁止使用卫生间;不允许晚间出现在“日落镇”等等。
他的教养,让他觉得要做一名谦谦君子,必须要学会隐忍。
可是,当他在距离演出时间已不多,又累又饿,希望坐下来吃一顿晚餐时,却被主办方婉拒,理由是黑人不得与白人同坐一个餐厅。
这一刻,所有的委屈与愤慨让他终于决定为捍卫尊严而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也许,毁约会让他失去许多。可是,是时候觉醒,对不公平的现象勇敢地说“no”了。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圣诞夜,最温情的一幕——敞开心扉,接纳自己,才能赢得他人的接纳。
圣诞夜,是西方国家最隆重的日子。托尼家里,灯火辉煌,饭菜飘香。急于赶回家的他们,却遭遇了一场暴风雪。疲劳和忧心,使得托尼昏昏欲睡。这时候,雪利主动承担了驾驶的任务,在厚厚的积雪中小心翼翼的开着车,送托尼回到了温馨的家。
而他自己,却谢绝了托尼好心的邀请,任凭孤独啃噬着自己的内心。因为,他害怕见到被这家人不待见的一幕。
但经过内心激烈的争斗后,他还是决定,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很多事情,你不去尝试,又怎么能知道其结果呢?事实是,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看到这么温馨的场面,我的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是被感动了。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迈出第一步,你就战胜了自己。这样的心灵鸡汤,同样适合当下的我们。
关于种族歧视话题的影视剧作品估计也不少。但《绿皮书》的新瓶装旧酒,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它让人心中充满了温情与希望。
所以,私以为,这的确是一部不会让人失望的好电影。
齐悦梦想社群一营三班林江影月第40周第2篇总119篇
高中英语教师一枚,忙里偷闲写文,翻译,虽不能做个美美的文艺青年,但也能在自留地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课余带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实现许多老师都想做的从小学到高中带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孩子,就已经很知足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