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83 周五,阵雨阵晴
(Page14)
“学会做人”这大概是很多学校的理念之一。虽然说,我们“生而为人”,但如何成为一个社会关系中合格的“人”,还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学做人,就是学做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夫子说出这句话,还是蛮有趣的。
首先,假设这句话只是一个路人甲,或者一个初学仁者说出来,就未免显现出龙傲天式的场景——那种似乎只会出现在爽文中的情节:突破很难吗,只要我想就能突破……如果说孔夫子讨论的不是仁,而是某个技术或者行为,我们都可以持怀疑态度,像是做车、铸铁、治水等等。但是“仁”作为非常个人化的东西,确实有某种可能实现“一念天堂”、“立地成佛”之类的成效。
然后,文化中也有非常多的“心念一闪,震动十方”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和孔夫子的这句话呼应。比如说十年前火过一阵子的“吸引力法则”、苹果前CEO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更不用说禅宗的种种法门。
总的来说,当一个人决定要“为人”的时候,他也开始“为仁”了。其中没有什么时间差,也没有什么中间商。简单说,当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已经开始了。
当然,这个句式并不能套用在所有事情上,除非你是叶良辰或者五五开。但对于大部分“内求”的事项,这个句式都是适用的。孔老夫子在此是一方面消除弟子们对“做仁”的恐惧和茫然(类似做君子);另一方面是把“仁”这个概念从虚无中剥离、落实到日常生活;最后是强调“做仁”是个人的事情,即便老师也只能旁边助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是对我上文的回应——做仁靠自己。至于四个非,是做法。
“克己复礼”是这段话关键。
先看看古汉语字典。
克:①<动>能;能够。②<动>完成;成功。③<动>攻克;战胜。④<动>克制;约束。
复:①<动>返回;回还。②<动>回复;回答。③<动>恢复;还原。④<动>免除赋税徭役。⑤<动>报复。⑥<副>再;又。⑦<名>夹衣。⑧<形>夹层的。⑨<形>繁复;重复。⑩<动>通“覆”,覆盖,盖住。
约束自己,恢复礼仪。当然,“礼”只理解为礼仪是有点粗浅,它大概包括礼仪、礼教、礼貌、礼节等等的一套个人和社会行为规范。所以直接用“恢复”是有点勉强的。不过如果从孔子所处的年代讲,“恢复”也还是可以的。那,假设是一个新人去学礼,自然就不存在“恢复”这个说法,而是“做到”。
克己是对内,复礼是对外。内外一体。
这个做法听起来还蛮简单的,不过如果细心想象,其实是一个无比限难的事情。“克己”“复礼”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概念上的成就,就好比追求正义、追求完美的圆。那如何实现,孔夫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行为既是“克己”,效果上同样也是“复礼”。桃宝特产“三不猴”整的就是这个。
当然,每个人对于“礼”的理解和要求都不同,当我们实操的时候,它就是我们内心道德标准的显现,也即是“做仁”。
另:发现5000言网站也有讲解,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