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的盛世半醒的乾隆

作者: 快速读写书评站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22:13 被阅读132次

——读《洪亮吉集》

乾隆帝在登基第六十年,禅位给嘉庆帝之前一年,发布了一道“制书”(相当于政令),里面有句名言:“民风多随乎士习,士习可验于文章”(《清实录·高宗实录》)。

《清实录》第二十七卷

士,一般指官员和读书人,我国传统社会官学不分、政教合一,士主要指官方主导的、靠拢在社会权势中心范围的人员,其下覆盖政府官员,“士大夫”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这句名言翻成今日白话,大意是:平民百姓道德、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紧跟“士大夫”的习惯、风气的。而“士大夫”的习惯、风气究竟如何,从他们写的文章可以读得出来。

我们国家如果要搞一个历代皇帝政绩排位,乾隆帝应能靠在很前的位置。现在官方教科书几乎都这么写:他领导全清国人民,走向一个盛世的巅峰。他晚年自诩“十全老人”,陶醉于自己生平的文治武功,达到痴迷自恋的地步。

不过乾隆帝晚年的迷醉,还是有清醒时候的。当时,他年过84岁,所见满朝歌功颂德,却掩饰不住世道已然开始逆转。他看出“民风多随乎士习”,可谓一针见血。

老百姓的道德风气出了问题,应当从士大夫的作派那里,找到病根。士的习惯、风气恶劣,老百姓的思想品德必然好不到那里去。道理不算复杂:士大夫及其操持的政府机器,处于社会的强势、支配地位,老百姓处在追随、被教化的地位。

士大夫,尤其是当中的政府官员,他们的言行,所表征的,是当局逻辑、政府性质,总能从根本上引领民间风尚。如果政府官员做得不好,必然会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

乾隆帝发布“制书”四年之后去世(1799年2月),这年,名臣洪亮吉(1746-1809)仿佛遁着乾隆帝的“民风多随乎士习”思路,写出更有力度的文章。他在一封辞职还乡告别信——《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中,写道:

《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版
何以言风俗日趋卑下也?士大夫渐不顾廉耻,百姓则不顾纲常。然此不当责之百姓,仍当责之士大夫也。以亮吉所见,十余年来……”

接着,洪亮吉列举自己见到的一大堆官场丑闻,总结说:

“士大夫之行如此,何以责小民之夸诈夤缘?辇毂之下如此,何以责四海九洲之营私舞弊?”

夤缘是向上攀援动作,喻巴结权贵。辇毂是皇帝的专车,“辇毂之下”喻皇帝眼皮底下的京城。这两个问句,翻成白话意思是:士大夫行为如此不堪,你怎么去责怪平民百姓虚夸诈骗、乐做势利小人呢?连皇帝眼皮下的京师都是满城的坏风气,你怎么去责怪全国上下无所不在的营私舞弊呢?

“民风多随乎士习”,纯属我们中国本土文化。若然放眼世界,作横向对比,同样在乾隆帝、洪亮吉生活的时代(18世纪),欧洲人的观点亦大致一样。

——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我看到,一切都是从根本上与政治相关联的,而一国人民不管怎么行事,都将只是其政府性质使之成为的那个样子。”(《忏悔录》)

——爱尔维修说:“一般说来,人们在一种自由的统治之下,是坦率的,忠诚的,勤奋的,人道的;在一种专制统治之下,则是卑鄙的,欺诈的,恶劣的,没有天才也没有勇气的,他们的性格上的这种区别,乃是这两种统治之下所受教育不同的结果。”(《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尽管讨论的出发点有所区别,东方清国乾隆帝、洪亮吉的论点基于皇权-臣民思想,而西方法国卢梭、爱尔维修则立足于民权-契约精神,但无妨殊途同归:“士大夫渐不顾廉耻,百姓则不顾纲常。”“而一国人民不管怎么行事,都将只是其政府性质使之成为的那个样子。”这样的真知灼见,无疑具有普遍性。官样文章只许唱赞歌、不容批评,满纸造假,你却要平民百姓口、心一致,诚信度日,一定是没有希望的。

1799年初秋,洪亮吉把那封辞职告别信抄写一式三份,分别送交成亲王永瑆、吏部尚书朱珪和左都御史刘权之,最后都交到嘉庆帝手上。那篇6000字的文章,直指朝廷多年积弊:无数冤狱未能平反,制造冤屈的赃官却至今坐拥巨资,厚自颐养。朝廷人才匮乏、庸官当道,奖罚不明、言路不畅。……总之,洪亮吉认为眼下的清国已经腐败糜烂,皇上再不励精图治,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嘉庆帝看完这篇妄议朝廷的文章,当即龙颜震怒,下令军机大臣与刑部拘审洪亮吉,次日定谳“大不敬”罪名成立,判处死刑,后改判流放距北京8000多公里的新疆伊犁惠远城。洪亮吉走了四个半月,路上被禁止饮酒、写诗。第二年差不多到达惠远城时,伊利将军想向上边献媚邀功,竟然妄测嘉庆帝意图,奏请等洪亮吉一到就处死他,幸而最终没有被批准。

这年(1800)四月以后,北京和直隶全省遭遇严重旱灾,庄稼枯死、土地干裂,皇室宫廷都缺水用,嘉庆帝亲自祈雨无果,又“清狱囚,释久戍”,旱情仍一日比一日加重。这时,嘉庆帝想到自己制造的洪亮吉冤案,案发之后,百官害怕因言获罪,更加没有人讲真话。他担心背上“拒谏饰非”的恶名,更加畏惧天谴责罚。为表示忏悔、感动上苍,他下了一道清朝皇帝首例“罪己诏”,引咎自责: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救治苦心”。

嘉庆帝下“罪己诏”、又公开发表《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全文,同时下诏赦免洪亮吉,释放回原籍。诏书发出当夜碰巧天降豪雨,特大旱情得到缓解,嘉庆帝雅兴大发写诗记叙,在序注中写道:

“本日亲书谕旨,夜子时甘霖大沛,天鉴捷于呼吸,益可感畏。”


【正文引用内容,除有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洪亮吉集》】

相关文章

  • 迷醉的盛世半醒的乾隆

    ——读《洪亮吉集》 乾隆帝在登基第六十年,禅位给嘉庆帝之前一年,发布了一道“制书”(相当于政令),里面有句名言:“...

  • 半清醒...半迷醉

    我还是喜欢你 像风走了八千里 不问归期 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 只有愿不愿意 时间终于将我对你的爱消耗殆尽 像...

  • 读书 |《饥饿的盛世》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帝之一。一说到乾隆,大家都会想到乾隆盛世,更准确地,应该对接康熙时代,并称为“康乾盛世...

  • 乾隆爷和他的“盛世”

    康乾盛世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个盛世。尤其在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达到了顶峰,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

  • 饥饿的乾隆盛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就算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经济总量还是处于世界第一。乾隆时期,中国在世界...

  •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上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得不偿失的盛世 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 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

  • 读书笔记之《饥饿的盛世》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乾隆的盛世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极限榨取之上。而中国的内在结构决定了,这个模式的...

  • 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盛世 (1)康乾盛世: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

  • 狗不理非常事

    饥饿的盛世,前半本讲乾隆盛世的各个方面,后面可能估计要讲这种密不透风专制制度带来的弊病。 才读半本,一是乾隆对待孝...

  • 叫魂 -- 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1768年,即乾隆三十三年。中国近代的前夜,我们所熟知的应该是乾隆盛世。既然是盛世,那为什么在1768年初对于叫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迷醉的盛世半醒的乾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tv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