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听着夜雨读闲书
似乎下了一夜雨,反正很早睡,很早醒,睡着或醒着,总能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在下雨的天气,不由自主会想变懒,会想什么也不用干,躺着就好。
醒来后,随手翻一本书来读,谈的是幼童的美学如何培养,作者说美学就是感受力的教育,而感受力来自想象。成年人渐渐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因为有太多东西需要操心了。而我自己,这2年重新活回去了粗糙的生活。对美变得没那么强感受力了,对心灵的感应也变弱了。
真正的艺术家,感受和想象力是需要受到保护的。至少不是一天到晚想着如何赢吧。和大自然时刻保持链接,可以滋养感受力。心灵时时放空,才有美的东西住进来。
是不是一定要脱离现实生活才能找到美,没办法啊,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现实中。仿佛被撕裂成了几个“我”。一个现实中要赢的我,一个想要随时发现美的我,一个想要放下必须成为什么做自己的我,一个懒散天马行空的我。美学的浸染,需要土壤,起码,不为生活和前途所困吧。
发呆。闲人。于我而言,多半可以离美更近一些。在生活的夹缝中求美,也算是一种想象力的实现吧。
听着雨声读书,时时会走神,听一会儿雨,读几页书。此刻,是我的生活美学。
2 野生植物和作品
关于艺术家,吴冠中曾经说过,学美术等于殉道,将来的前途、生活都没有保障。学画的冲动浇不死,这样的人才可以学。艺术家应该是“野生植物”,不是靠“圈养”就能出成果的。
他还一再强调作品的重要性,有不少艺术硕士、博士只有文凭,没有作品。画家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是上不去的。
寂寞的时候往往画得出好的作品,艺术的冬天考验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热爱艺术。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感情压抑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那才可能会有好作品。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成长不起来的,艺术需要错觉,没有错觉就没有艺术。艺术要有想象力,要有饱满的情感,需要比常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积累。
令我困惑的是,苦难和坎坷是否真的能孕育出艺术。当人的心量被琐碎的生活填满,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生活本身。有时候,能好好活着已经不容易。说到平淡,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平凡而普通,波折线上难有明显的高低起伏。
总觉得想象力空间也需要供它生长的土壤,闲反而是第一位的。可能我这样讲,有点不合时宜。人在闲下来时,才顾得上想更复杂的东西。或者说,不为生存和前途忧虑时,内在空间才有空隙去发现与美有关的事物。
拿我自己做例子,这二年因为转型的事情,从无到有开启新行业,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对生活的感受力,逐渐下降很多。拍出来的照片,写出来的文字,缺了不少韵味。和前二三年比,自我感觉反而退步了。
很简单,就是对美的感受力变弱了,想象力被现实挤占得所剩无几。要考虑的问题,多半是要参加什么考试,技术水平如何精进,还要学习什么课程,几时能让实力再上一个台阶。说好听点,是为了理想,讲大白话,就是如何让自己生存的更好。
脑容量只有那么大,当顾虑现实问题时,那些感受也好,浪漫因子也罢,都变迟钝了。
心灵的自由,野蛮生长,胸容量有足够的空间去承载这些,人才能相对活得轻盈一些,自在一些。
现在的自我感觉,就象是在戴着枷锁跳舞,为五斗米折腰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外在的世界,会影响人内在世界的大小。抗争、憋屈、不服气,想要不管不顾地生长,何其难?又何其容易?象硬币的两面,好与坏并存。
没法估量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只是在偶尔疲惫的时候,想一想那些渴望的,未得到的,安慰自己未来可期。
路还长,完全的闲,是不可能了。那么,就学会时常偷得浮生半日闲吧。让自己离心灵的自由近一点,离美近一点,离感受和想象力近一点。在冷咧的现实里,寻一方天地,存放那些明亮的、温暖的、柔软的,所有关于美的瞬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