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极度焦虑自己的孩子会近视,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他还研究医学资料,发现近视跟吃糖也有很大关系,于是每天都要跟孩子强调糖果对视力的危害。结果稍不留意,孩子就会偷糖吃,逮到机会就要看电视。他花费了很多精力看管孩子,在每天“吃糖等于近视,看电视等于近视”的负面催眠下,他的孩子果然高度近视。
后来,我劝说他彻底放弃对孩子的限制,孩子果然疯狂地看电视,而且是饥不择食地什么节目都看。他强忍着不发作,陪孩子看到凌晨。这样一星期后,孩子开始有选择了,只看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连爸爸都觉得确实挺好看,父子俩还能一起探讨节目内容。一个月后,孩子主动跟爸爸说:“电视其实挺没意思的,就***节目还不错,我们每天看两集吧。”糖果也是如此,因为供应充足,孩子对吃糖的兴趣越来越小,最后只吃少量的高品质糖果。

孩子越小,身体与天地相连,智慧越高。如果观察婴儿,他们的一些奇怪动作其实是在给自己调节气血运行。只要保证环境安全舒适,父母不要轻易纠正婴儿的一些动作姿势。
尽管人的病症跟不良生活习惯相关,但心理因素对病症也有影响,只是因为先天的基因条件、不良习惯和心理因素交互作用,很难量化分析。在我的咨询案例中,有大量的案例证明,至少心理因素和病症之间存在高相关度联系。比如父母长期争吵,或者一些被大人共同掩盖的羞耻事实、俄狄浦斯冲突等孩子不愿意参与和不想看到的事,跟孩子的一些病症,比如视力衰弱等体现较强相关;长期处于惊恐状态,跟孩子的牙齿或其他部分的病症有相关性。我深深感到,有时候大家认为毋庸置疑的说法,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微妙。
为什么一些人会在无限制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身体搞坏,比如酒精成瘾、药物依赖、甚至吸毒?有的孩子真的会整天捧着iPad,智力发育低于同龄人。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滥性等,但永远也填不满。
孩子的恶习若已经养成,切忌强行戒断,否则一定会有更可怕的后果。我在治疗中发现,守着电视其实是无助的孩子拯救自己的方式——现实中没有爱,孩子只能靠幻想来安慰自己,而电视提供了幻想空间。因早恋而退学自残的少女,当深入她的内心时,她内心的声音居然是:如果不是因为那个孩子还在乎我,我早就自杀了。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摘自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