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哲思
《悉达多》读后省思

《悉达多》读后省思

作者: 夏夜星星 | 来源:发表于2020-05-30 01:04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我已经放在微信阅读书架上一段时间,上周看到读书会发布消息说这周准备读这本书,我也提起了阅读的兴趣。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关于释迦牟尼佛的一本传记。我对佛教有一些兴趣,我只能说是兴趣,因为我并不虔诚。佛教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圆满的解释,世界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一个对世界有些好奇的人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答案。

    有时我确实会用佛教的世界观去看问题,比如当我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会说我命有此劫,应该是前世的因缘果报吧。我对佛教的学说并没有什么研究,对于它的世界观也不是完全相信,我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感觉什么观念好用就拿来用一下,一般都是拿来安慰开解自己的。

    这本书上的悉达多和佛陀在同一时代,也是和佛陀有一样追求的人,他们都出身优越的贵族,一开始都选择了苦行,不过这个悉达多没有佛陀那么快觉悟,当他遇到已经开始布道的佛陀时,他的修行之路才刚刚开始。他后来回到世俗世界做了商人,拥有了财富和美女。一开始他还坚持自己的思想信念,以苦行僧的心态游戏人间,但日久天长,他习惯了挥霍享乐的日子,逐渐沉沦,变得和其他富商一模一样。

    当他日益年迈时,他心底的一念坚持警醒了他,他放弃了世俗的享乐,回到他曾经渡过的一条河,他找到了有智慧的船夫,和他一起修行直至觉醒。这其中的心历路程非常曲折,扑朔迷离,其中许多对人生状态的描写都非常精妙准确,只有看到原文才能体会。

    看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为什么和他同时代的佛陀中年就觉悟了,而他却到迟暮老年才觉醒?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他缺少慈悲。佛陀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对人悲悯,不愿意伤害小动物,他出家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看到了人世间的疾苦,想要为世人寻找解脱之道。而这位悉达多是到了老年万念俱灰时,在河水中才明白了“爱”的感觉,而“爱”是觉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为什么悉达多每次的转变都很突然,不像一个有感情血肉的普通人?

    悉达多出身环境优渥的贵族家庭,只因心中的思想渴求,就毅然决定加入沙门苦行僧的行列,即使他的父亲极力反对也无法阻止他。他似乎成了一个思想的化身,没有血肉之躯的情感和欲念,他的全部心力都在思考上,他只看到他的目标,其他什么都看不到。

    他结束苦行之后,选择去体验世俗也是出于思索的结果,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思维游戏,他并不打算介入别人的生活,他始终活在自己的思维中。当在世俗的熏染下,他的思考变得没有那么强烈了,他血肉之躯的感受欲望活跃起来了,虽然他陷入了欲乐无度的可悲境况,不过却让他突破了思维的桎梏。

    三、悉达多的修行之路是非常个人的,他的内心也很少和别人连结,不过他的修行之路其实一直都有人陪伴。一开始是跟随他修行的朋友戈文达,后来是他世俗的老师、美貌的名妓卡玛拉,最后是渡他过河、渡他觉醒的船夫华苏德瓦。

    他的求道之路是孤独的,他又渴望陪伴和同行;他与人同行,却又不想发生连结,始终保持独立。

    四、悉达多苦苦追寻的“唵”、“阿特曼”、灵魂的本质、整体的和谐、永恒的安宁是什么?这自然不是看一本书就能解答的,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只能靠个人感悟,像悉达多那样经过了漫长的修行求索,才终于得到答案。

    我只想说说我对此的一点点感悟。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一个老艺术家略带伤感地说:人类活了那么长时间,却还没有学会爱。一开始我不懂他什么意思,我想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情侣之间的爱情,这些不都是爱吗?有一天我明白了他在说什么,他说的不是个人小爱,而是无私的爱或者说是大爱,看看这个充满利益纷争、欺骗伤害的社会,你就知道了,大家并没有学会爱。

    关于爱,我还有一点感受。有一个佛教的故事说:一个年轻人外出寻找佛陀,一个僧人却指点他,他的母亲就是佛陀。我想母爱应该是自然界中最强烈的一种爱,它的无私和奉献程度都是最高的。在文中当悉达多指点戈文达觉悟时,他看到了覆在万事万物的整体上的一层薄膜、一个微笑的面具,我觉得这和一个母亲面对孩子的微笑很像。不管孩子是乖巧可爱,还是调皮捣蛋;是受人赞誉,还是被人诋毁,母亲对孩子的爱都依然如故,母亲似乎能包容孩子的所有,永远祝福他,永远悲悯他。如果这个爱能扩大一些,甚至扩大的全人类、全世界,或许这就是佛陀的境界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悉达多》读后省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gwq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