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走出来的子女,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在城市站稳脚之后,为了尽孝,让父母晚年能享清福,都会考虑到要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城市接到自己身边居住。
从子女的角度考虑:一来方便经常能和父母见面,避免了相互的挂念,照顾起来也方便;二来城市里的医疗资源丰富,到了一定年纪身体会多多少少有个小毛病,这样诊断医治条件要优于农村;三是儿女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从饮食营养各方面生活质量自然会比他们自己在老家时有所提高;四是自己只要有时间时能随时陪着父母一起去逛逛商场,逛逛周边景点,让父母高兴开心。
然而,晚辈这种尽孝的行为,许多老年人却不乐意接受,甚至强烈反对。在生活中不少老人很苦恼,时不时有老人吵闹着要回农村生活。
我公婆长年居住在农村,有自己熟悉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耕种多年的土地和深有感情的老屋。
农忙时大家相互帮互助共同播种收割,汗水打湿了衣衫,笑容洋溢在脸上,一起尽情享受着春天带来的希望和秋天丰收的喜悦。谁家菜地里的蔬菜成熟了,你一捆儿我一把儿,相互赠送之后,各家的饭桌上都是五颜六色,各种口味。
闲暇时,村头巷尾你一群我一伙儿,大家相互唠唠嗑,听听谁家快有喜事了,谁家的牲口跑丢了,谁家又搞起副业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开心的笑声久久回荡在小村落的上空。
即便偶尔谁缺个席的,大家也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家儿女回乡看望来了,或者去走亲访友了。大家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会考虑到是不是他们家有什么事了,都会主动上门去看看需不需要帮忙。就这样村子里的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整个村落这样一个和睦互助的大家庭。
2009年,我们终于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开心之余就会时不时跑回老家给公婆做工作,让他们进城来住。
“嗯,俺们才不去呢。”公婆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可舍不得俺那四亩地和家里的十几只鸡。”
“咱农忙时回来住,农闲时去城里住,不耽误种地。”我们想方设法地劝着。
“不行不行,在这儿谁都熟,没事了串串门聊聊天。去城里你们上班了,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不去不去。”公婆坚定地拒绝。
没办法,就这样又过了五六年,婆婆的心脏出现了问题,我们接到城里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出院后,公婆坚持还要回老家,这次,我们坚定了我们的意见,“软硬兼施,各个击破”,终于把他们留在了城里。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虽是热闹,可人生地不熟的,环境生疏,出门分不清东南西北,也不认路,再加上不懂交通规则,公婆便不敢跨出家门,整天就是吃喝、看电视、睡觉三部曲,十分苦闷无趣,天天吵闹着要回农村老家生活。
本来接他们来城市享福,他们却说物质生活很丰足,可精神生活乏味,成天闲坐家中,十分无聊,什么乐趣也没有。没过多久就打道回农村老家了。
我们又回到了周末假期往家跑,定期接公婆来体检复查的日子。直到2012年,婆婆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住院次数也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再次坚持、利弊分析之后,他们终于答应重新进城居住了。
九年过去了,婆婆的身体在我们的精心照顾调理下,恢复得越来越好。他俩不但熟悉了周边的环境,还每天坚持和几个新结识的老友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去超市逛逛抢点儿特价的东西。每次餐桌上他们都会开心地告诉我们今天又看到听到了什么新鲜事,又抢到什么特价菜。
尤其是遇到孩子们放假,他俩更是提前四五天就开始大包小包地往家准备孩子们爱吃的零食。并按照列出的菜谱,提前一两天炖鸡炖鱼,忙得不亦乐乎。看着他们忙碌开心的样子,我们也感到无比的幸福踏实。
有句古话,“小树易活,老树易死”。正如树木一样,小的树木移植多数能顺利成活生长,而大的树木尤其是老的树木移植则大多数都会枯死。人同此理。
人到老年,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也比较困难,所以,老人总是本能地固守自己原有的生活圈子,排斥新的环境,这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老年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劳作所形成的生活习惯、邻里友谊、亲朋好友情感、环境气候适应等等情况,如果突然之间出现发生较大改变,他们一时半会儿是难以接受的。
亲身经历后,“爱唠叨的糊涂虫”认为:要让老年人享清福,并非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彻底休闲享乐,做无所事事的闲居者,而是让他们实现老年自身价值,并使其从老有所为中享受乐趣从而健康长寿。
尽孝的最佳方法,是让老年人根据其个人身体状况和生活爱好以及心愿,自由选择。要顺应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法让他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充实起来,而不要盲目强迫老人进城享受清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