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我26岁,历经两年研究生考试,终于如愿成为一名研究生新生。
那时我的夙愿是读完硕士,继续深造博士。毕业后在高校觅得一份教职,人生就此圆满。因此,每每老师询问新生“你的愿望是什么?”,我的回答都是我想成为一名老师。
然而想象的世界和现实之间,永远有着不大不小的距离。
入学初时的心情混杂着懵懵懂懂和欢欣雀跃,随着研一课程的开始,逐渐被与本科颇为雷同的生活搞到有些茫然,更何况那时已获知顺利毕业的要求是必须公开发表小论文,而当时,我对小论文、毕业论文全无了解。
一边心里梦想着考博,一边又被读研的现实生活所困,这时,迎来了我的导师所上的第一节课。
我的导师是一位博导,自己也拥有博士学位,我曾认为我的导师应该是非常赞成读博的类型。
万万没想到,导师在第一节课就说,博士帽不是人生必须的追求,甚至硕士帽也不是,学习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生活。如果是为了逃避就业而一味上学,那是本末倒置。
这番话让当时的我惊出一身冷汗,毕竟我曾经单纯地以为进入高校当老师必须有博士学位,那么硕士、博士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完成这条路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
幸亏我的导师在他的第一节课就以晴天霹雳般的方式将我惊醒,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读书的目的。
研三时的秋季招聘和春季招聘,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奔着为数不多的高校教师岗位投简历,最终能够顺利获得聘书的同学有一部分是因为优秀的履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男性的性别优势或家庭资源的协助。
可以这么说,现在在高校任职的教师基本都已获得或在读博士学位,反之,有博士学位的人却未必能够如愿找到一份非常满意的教职。
更现实的是,作为女性在未婚未育且简历无明显亮点的情况下,求职压力会更大。
我的导师虽然以一种较为冷酷的方式破灭了我初入学的梦想,但他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对人生有更多元的规划。
在毕业典礼前夕,我去跟我的导师话别。
那时我提出是否有可能继续留在我们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微笑着对我说,人生在世,一切皆有可能,但我更希望你能走出去,志在远方。
这不是导师对我的拒绝,我的导师在读书期间,曾经在匈牙利和加拿大留学,比起我们每科的学习成绩是否漂亮,他更在意的是你能否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
我的导师鼓励我们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往远处走,去旅游、去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即使在我毕业后,每当我在朋友圈发布一些旅行照片,导师都会给我留言,称赞这是十分重要的经历。
回想整个研究生时期,我跨专业完成的毕业论文不够完美,我的考试成绩有两、三门是六十多分或七十多分,没有拿到最高奖学金,可以说以传统的标准来看,作为一名学生,我不够优秀,甚至平庸。
可是在这段经历中,我得到了能够照耀我一生的理念。
正向教育不会立即显示出它的威力,我并没有因为读研究生找到一份月薪很高的工作,可我慢慢感受到这段历程正在我的生命中发酵。当我有时被琐碎的烦恼所困扰,有时面对一些充满诱惑力的陷阱,我会猛然想起那段求学时光和导师的尊尊教诲,是这段经历让我面对繁杂的生活时,依然选择相信真理。
我想这就是一位好导师,他所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