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有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惩罚的局限性。
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如果我们只问这个问题,惩罚可能是有效果的,因为威胁和惩罚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然而通过第二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惩罚的局限性: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来源:《非暴力沟通》P157
【核心概念解读】
在教育孩子的场景中,威胁,指责,命令,会不会有效果?答案是有,但很局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是好策略。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博士提出,问自己两个问题帮我们认清惩罚的局限性,很有启发:
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我希望他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我希望他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让他做的事情?
【个人体验】
我有两宝,一个是男生,另一个也是男生。小的五岁,大的九岁。
日常生活中,有两个儿子的家是异常热闹的,我跟老公又奉行不同的管教策略。我想做孩子的伙伴,但看到孩子不符合我需求的行为,就经常唠唠叨叨,唠叨多了,孩子不听,我就会怂恿老公出马。
老公一般情况之下,不怎么吭声,但对于孩子品质和触犯他权威的事,就会动手收拾一顿。暴力管教,还给我洗脑,要出手就要让他们记住教训。我那种唠唠叨叨不行。
在接触《非暴力》之前,就觉得可能管教方式就这样了吧。妈妈絮絮叨叨不断提醒,爸爸该出手时就出手,孩子也有所顾忌不敢太早次。
面对孩子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来,我采取唠叨的行为,唠叨多了,已经不能让孩子按照我要求的来了,我还唠叨吗?
老公收拾一顿,孩子乖乖的虽然按照他要求的去做了,可是是出于什么原因去做的呢?是觉得父母说的有道理,对他好吗?我看未必。大概率是出于害怕受到惩罚,才服从的,而不是心甘情愿。
所以,在这两个问题下,暴力的手段绝对的行不通。
那该如何?还是要去非暴力沟通吧。
【行为指引】
讲观察,讲感受,讲需求,讲请求。
我的,你的,他的。
妈妈看到or听到。。。。。,我感到。。。。。,你是想。。。。or我需要。。。。。,你能否。。。,(从我的角度出发)
妈妈看到你。。。。,你是不是感到。。。。想要。。。。。,希望妈妈能够。。。。(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求反馈,两人一致)
换个策略面对孩子的不听话,试试非暴力沟通能否奏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