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情偶记
读书心得(六):苦也诗词 乐也诗词

读书心得(六):苦也诗词 乐也诗词

作者: 心向往之的毛毛虫 | 来源:发表于2020-08-02 21:03 被阅读0次

    因为诗词,苏轼曾经锒铛入狱,险些让他丧命。

    因为诗词,苏轼又拥有了大量粉丝。上达皇室,下至贫民。甚至有人爱屋及乌,许多士人还效仿他的帽子,戴一个类似东坡的帽子仿佛就更像一个读书人了。而这些诗词又推动他的人生一步步进入“高光”时刻。

    “乌台诗案”是苏轼命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促成真正的东坡居士诞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东坡居士一向疾恶如仇,遇到不平,便有“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之感。可是吐得多了,终会招致危险。

    在公元一O七九年(神宗元丰二年)三月,他调往江苏湖州,在谢恩的奏章上,有几句话可能于朝廷的当权派有点过分。

    特别是王安石势力下提升起来的李定和舒亶。他们乃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之流。

    之前李定和舒亶就曾经阻挡过苏东坡进京,因为皇帝每次看了苏轼的奏章后总是赞叹不已。

    其实苏轼的到任呈谢恩表完全是例行公事,但是那些早把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的官们是早有预谋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们处心积虑,硬是从苏轼的谢恩表中挑出几句,说他蔑视朝廷,开始弹劾他。

    舒亶,尚在御史台,也找了几首东坡的诗,说苏轼的诗中有不忠君主之义。李定,已升为御史中丞,马上呈上一表,陈述苏东坡无礼于朝廷的四大理由,当斩首。

    苏轼的好友王诜,得此消息,立即派人送信于子由,子由派人告于苏轼。

    我们可以想见苏轼听闻消息,自然大惊失色。

    此时,当朝廷的命官日夜兼程前去逮捕他时,他正伤心于他的好友画竹名家文与可的去世,他的眼光落到文与可送与他的竹子上,不觉流下泪来。文人毕竟是文人,他当即写了一段笔记,表达他与文与可的友情。

    苏轼先得到了子由的消息,但不知控告罪名的轻重,只能静等使臣的到来。而且行事从容,对湖州任上事宜作了妥当的安排。

    我想,苏轼做人坦荡,胸怀磊落,无需策划其他应对之策。

    御史台的官差到了,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看到官差手执笏板,足蹬高靴,站于庭院中。不知有何大事。

    苏轼此时也感觉大事不好,但还是按照礼节,穿戴官衣官鞋,接见了官差。而官差面目狰狞,默不作声。

    苏轼预感到事件的严重性,于是首先说话,请求道:“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与家人一别。”

    湖州通判要求打开公文,一看,只是一份普通公文,免去苏东坡的太守官位,而且传唤进京,但是需立即起程。

    官差允许和家人告别,此时,全家人正大哭无状。可爱的苏东坡为他们讲了一个笑话。

    宋真宗时,皇帝欲求真正大儒,有人推荐杨朴。但杨朴实在不愿意,但圣命难违,起程前往京城,晋见皇上。

    皇上要求他写诗一首,他说实在不会,因为他到死也不愿做官,他要掩饰自己的才学。

    皇帝又问来京时朋友们可否赠他于诗。他说没有,只有拙荆作了一首。皇帝便要求他把太太的诗念出来。于是他随口念到:

    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苏夫人不由得破涕为笑。

    长子苏迈陪他前往京师。起程时,当时官衙的人躲躲藏藏,老百姓却站立两旁,目送太守起程,泪如雨下。

    我想这种情形真是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啊,每天在一块的熟人却是唯恐躲之不及,而那些普通的百姓却担心会永远失去一位善良的父母官。

    苏轼终于被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在监狱,一个好心的狱卒对苏轼非常恭敬,竟然每天晚上给他热水洗澡。大概这个狱卒非常钦佩苏轼的才华吧。

    在狱中,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苏轼和儿子苏迈约定好,每天只需送蔬菜和肉食,倘若有坏消息,就送鱼。

    有几天,苏迈到别处去借钱,出京了。他把送饭的差事交给一位好友操办,但忘记了告诉约定的暗号,结果那朋友也是出于好意,送去了熏鱼。东坡大惊,心想,坏了,事情大概凶多吉少。

    于是他给子由写了两首诀别诗。

    《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诗歌措辞悲惨,情感绝望,说自己的家人日后就全靠子由照顾了,而自己的孤魂野鬼只能独卧荒山,独饮黄泉,独听凄风,独沐苦雨。而且他表示愿世世年年月月日日与子由为手足。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在诗里一开篇就盛赞皇恩浩荡,而自己蒙受太多,但再也没机会报效朝廷,实在惭愧,万分懊悔。而且强调这次别无可怨,完全是咎由自取。

    子由接到诗后,读完哥哥的诀别诗,伏案而泣。

    狱卒随后收走此诗,其实子由内心明白,此诗若落在狱卒手中,会大有好处。因为当时按规矩必须把犯人写的只言片语上交。

    结果,两首诗传到皇帝的手中。皇帝能不被苏轼的忠心和亲情感动吗?本来皇帝就非常欣赏他的才干,而且这次逮捕苏轼也并非皇帝本意,完全是李定、舒亶之流所为,所以,尽管有御史台强大的压力,但最后苏轼却判得比较轻。

    即使李定、舒亶等人不愿善罢甘休,但他们对苏东坡的指控十分牵强。

    最可笑的是苏东坡的诗用典甚多,读来甚感吃力,所以,还需被告本人当众解释。我想,那公堂上的审问有时就象一节高级教授的古诗词教学课。大概审查官也会忘记审犯人的现实,却会一度沉醉在诗词的美妙境界中了。

    在一条有趣的指控中,有写两株老柏的七律。

    其中两句说柏树: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认为是对皇上大不敬,说龙是皇帝的象征,龙应当在天,不应当把龙写成在九泉地下。

    读到此处,我想每一位读者都会感觉可笑至极。

    还有说东坡的“生而眇者不识日”是讽刺科举考生的浅陋无知,说他们不通儒学,只知道王安石对经书的注释。

    凡此种种,无非就是新党对苏轼等人的无端的迫害的借口。

    审问终结,证据呈给皇上,受牵连者很多,但仁宗的皇后一向支持苏东坡,但不幸染病而死。

    她死前曾向皇帝交代说,苏东坡写诗受审问,完全是小人和他作对,这帮人没法在他的政绩上找毛病,就想从他的诗里开罪,这样的控告也太无谓了。告诉皇上千万别冤屈好人,不然,老天爷是不容的,肯定会降罪大宋王朝的。

    其实当年东坡子由俩兄弟中士及第后,先帝非常高兴,他曾对家人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

    审讯的结果当然使李定等人大失所望,宫廷官员发出了圣谕,把苏东坡贬往黄州。官位降低,充当团练副使。

    其他受牵连的人,也不同程度的收到了惩罚。

    在旧年除夕,东坡被释出狱,他在狱中度过了四个月又二十天。当他走出监狱大门时,用鼻子使劲吸了吸新鲜的空气,树枝上的喜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俨然一派好兆头。他仰起脸,任由微风拂过脸颊。

    重获自由的心情妙不可言,这个重要的时刻非诗词来表达不可。

    于是,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明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大诗人真是积习难改呀,又诗兴大发了。可是突然间好象又想到了什么,原来这里至少有两句,若由那些御史台仔细检查起来,他又该遭罪了。

    “塞上纵归他日马”,塞翁失马也就罢了,因失马并非恶运,重新归来也不一定为好运。此句好象安全。但若细究,是不是对朝廷的轻判有点不知好歹?

    而诗里的“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老年时,告诉别人少年时曾因斗鸡得到过唐天子的宠爱,而担任过宫廷的弄臣和伶人。单这一点又可引申而指朝廷里当政的那些小人,这很容易让他们认为是诽谤。

    唉!大诗人如果被剥夺了写诗的权利,真是活受罪。

    于是,苏东坡哑然失笑,掷笔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苦也诗词,乐也诗词。但苏轼是被公认的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今生与诗词之缘,无人能敌!

    苏轼的逮捕和受审也是对他人生的一个大的考验。是福是祸,难以判定。但他接下来的远赴黄州,在继续遭贬的那些年,却让我们有幸目睹了大文豪在落魄时的精彩绝伦的华丽转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心得(六):苦也诗词 乐也诗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lm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