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何为喜,以何为悲?

作者: 风糖_ | 来源:发表于2024-04-17 18:15 被阅读0次

    昨天简友提出一个问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否无趣呢?”

    我猜友的意思是为我对豆爸的指责打抱不平,不能因为男人不像女人那么敏感细致,就觉得人家无趣!

    不同人眼中的“趣”是不同的,可能有人从锻炼中感受生命的活力,觉得很有意思;或许有人从严谨的工作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觉得这也很有意思。怎么可以把“趣”都归于看花赏月,附庸风雅的乐趣呢?趣,可能有很多种。

    我在吐槽别人不懂自己的快乐时,有没有去研究过别人的快乐在哪个方向呢?是否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无趣”之人呢?嘿嘿,这一问也开阔了我的思路,感谢!

    之所以对这句话感兴趣,是因为我在某次观课《岳阳楼记》时,恰恰听到一个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生问:“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他活得是不是太没有意思了,都没有高兴与悲伤的情绪了,不是像个僧人一样,七情六欲都没有了嘛?”。

    这是公开课,我不确定这是事先设计好的环节,为了推动课堂走向纵深来引出下文;还是课堂氛围真的宽松,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内心的困惑。

    我更原意相信是后者,关于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最有意思了,也最有教育价值。当时老师怎么处理的,他没有直接回答,顺水推舟反问:“是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他是不是一个超然世外的隐逸之人呢?他以何为喜?以何为悲?”

    有了这个小插曲,学生们接下来的学习格外热情,格外积极,带着一点点看笑话的小心思。不一会儿,那些个聪慧的同学一下子就抓到全文的中心论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公的“古仁人之心”,与学生的心境有着较远的距离,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歌颂人世间的真性情。他们怎么来理解仁人的理想呢?

    有一名学生回答了刚才学生的问题:“范仲淹把天下人的喜乐,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他为祖国的命运担忧发愁,当天底下人民的幸福之时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学生讲的很到位了。

    另一个学生讲:“本文作为一个看图作文,文辞优美,写出了气象万千巴陵胜状,说明作者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从本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范仲淹并不是没有七情六欲,他能够感受到春和景明给人带来的内心愉悦感受,也能体会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困顿,忧谗畏讥的痛苦。"

    "普通人的心理他也都能觉察!但他内心坚强,不为这些外物干扰所撼动,不为个人得失而烦忧,始终心怀国家,情系民众,所以他才被万人称颂,成为后世的楷模。“一片掌声。

    老师趁热打铁,一个人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学生讨论后发现,因为范仲淹有自己的追求,要做“仁人”,才有了这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仁人”的追求,使他立下了大志向,从贫寒中奋起,成为北宋第一名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历经多次贬谪,但仍秉公直言,致力于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也得到了后世的钦佩和仰慕。

    他在顺境中不娇纵,逆境中不退缩,拥有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望和个人情感的态度,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灵自由和平静,必有属于他的快乐。

    学生还说出了许多与范公有同样价值观的民族英雄,并得到了一个观点,越是能放眼世界,为大众谋幸福,越能得到巨大的动力,使命感会让人坚忍不拔地突破困境,助力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今日回顾这句话,有很多念头,“以何为喜欢,以何为悲?”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何为喜,以何为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qe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