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徒步写作第八团
病态批评从何而来?

病态批评从何而来?

作者: 冰点思维导图 | 来源:发表于2021-08-23 23:32 被阅读0次

    前面说过,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的对自己做一些病态的批评,而这些病态的批评会导致自尊水平的降低。低自尊的时候,我们会用消极的方式满足自我需求。这样虽然能短期帮助我们逃避痛苦,可长期会进一步毒害我们的心理。

    每个人,肯定不是天生就会批评自己的,那么病态的自我批评从何而来呢?其实,病态的批评源于我们早期的不良感觉,是在我们童年时期由父母通过批评植入的。

    当我们年幼尚不能辨别是非的时候,父母会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哪些是招人喜欢的?当我们的行为正确的时候,会得到表扬。相反,当我们的行为错误的时候,会受到惩罚。

    心理学家称这种惩罚性事件为“禁止手势。”禁止手势能够起到震慑和排斥的作用,当一个孩子挨打或挨批的时候,他就能切身的感到失去了父母的爱,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是成了一个坏孩子。

    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笼罩着“禁止手势”的阴霾,那些让孩子感到内疚、难堪的时刻都会有意无意的留在他们的脑海中。

    而这些经历,在我们成年后便成了自我批评者滋生的土壤。每当我们自我感觉不良的时候,这种自我批评就会不断地壮大。

    所以我们会在惹怒别人或者犯错,或者没有完成目标的时候,自我批评着会告诉我们是因为自己太差,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而且,我们认为自己很差的不良感觉越强烈,自我批评的恶意程度就越深。

    如果我们小时候犯错的时候,能够被温柔以待,成年后病态的批评者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比较小。如果我们小时候犯的错误,受到的是强烈的指责和严厉的惩罚,那么成年后的批评者,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把自己批判地体无完肤。

    导致我们早期不良的自我感觉的因素有三个:

    1.品味、个人需求、安全感、合理判断力错误地与道德挂钩的程度。

    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喜欢看书,当他看书的时候,如果孩子发出吵闹声,爸爸就会指责孩子的道德不良。

    再比如,中学的时候,有的孩子会喜欢某种时髦的发型和一些奇怪的衣服,而他们因此往往会被认为是不良少年。

    吵闹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喜欢某种发型和服装只是一种品味, 但是当父母拿这些来错误的指责孩子的道德的时候,会对孩子造成一种挫败感,也是孩子自尊不足的源泉之一。

    2.家长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

    比如孩子在马路上乱跑,如果家长警告他这样乱跑可能会被车撞到,这样孩子的自尊就不会受到打击。

    但是如果孩子乱跑的时候,家长就说他们是坏孩子,这样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真的很差。

    成年后的自我批评者在指责行为的时候,也会指责他们的人格。把行为和实质混淆,对自尊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禁止手势的频率

    当父母指责我们是坏孩子的时候,如果只指责一次,我们并不会相信自己是个坏孩子,但是当父母指责很多次的时候,这种重复会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烙印,我们会逐渐相信自己真的很差。

    有这样故事:一个被老师认为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考上了清华大学。   


    幼儿园的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
    回家后,妈妈告诉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小学的家长会,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回家后,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排在第21名的你的同桌。”
    孩子上初中后,出乎她的意料,家长会结束时都没听到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回家后,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儿子把通知书递给妈妈后,放声大哭, 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是想,如果每次家长会回来,母亲愁眉苦脸,指责孩子坐不住,指责孩子笨……那么,孩子的自尊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觉得自己很差劲。

    了解了批评的根源,我们就要学会识别病态的自我批判。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不要再批判自己的道德有问题。是人,必然会犯错,如果可以,谁都愿意做个好人,做个不犯错的人。

    如果为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要因为他们剪了我们不喜欢的发型、穿着我们不喜欢的服装,就认为他们是坏孩子;也不要因为他们成绩差了,吵闹了就觉得他们道德有问题。对事不对人,任何时候,从事件本身出发,跟孩子沟通,而不要借着事件评判孩子的人格。

    无论是孩子还是自己,愿我们都能温柔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病态批评从何而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ur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