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喜欢从乐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有的人喜欢则以悲观的想法看待世界。两者有时候也不是对立而言,不能以某种定论去评价两者的所处位置,只是不同境遇之下所想罢了。
借用一位熟人的看法,往往属于另类看法。比如看相同的影片,这里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大多数人会觉得很感动,很振奋。它是关于个人传奇故事,希望是自己想要并且一直去坚持的事情,相比不同的看法是,“可能人们喜欢以痛苦为基础赞扬希望,疑惑点在于,而很少有人以美好或者无畏的基础去看待痛苦。”当然,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感受都很正常,毕竟经历或所处环境不一样,怎能所求特征相似。
写到这里,发现看待他人的看法,有时也会产生自己又不同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不断思索的过程罢。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但同类人也具有了某种的相似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普通的现象,人们通常会习惯了前人对它的定义或所要传达的意义,而忽略自己本可以从侧面另辟蹊径的。这里提到的大概是,大多数人都已习惯定向思维,可能知道这是什么,但并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这样”,依次循环,它就成了一种“标榜”。
与之对应的就是逆向思维。培养逆向思维也是一件很重要而漫长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任何事情,急功近利往往得来的并不是个体或群体想要的答案。遇到问题,勇于去思索的过程很重要。
如果南辕北辙可以让原本的旧思想加入新元素,成为新的存在,那么这种差异还是值得去冒险。
当然,有的学者阐述的观点会很明确,没有模棱两可之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读来振奋人心,青年人是一种新的希望,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青出于蓝,胜于吾辈。这才是关于文化的未来,希望他们能多读书,读好书,带着希望去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