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写作吧!(张淼)
2018-11-05威尔第歌剧研究课随笔

2018-11-05威尔第歌剧研究课随笔

作者: 354ecb591f01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8:25 被阅读76次

          我是学传统音乐研究的,当时选课,要求选一门音乐史的课,我选了威尔第歌剧研究这门课,导师说这门课任课老师康老师学问渊博,可是与我专业关系不大呀.....但是我很喜欢这门课,因为我看不进去任何一部电视剧,听歌剧是唯一的娱乐了。选了自己喜欢的课,上起来就跟去电影院娱乐似的,学中享受歌剧音乐,我爱民歌,也爱西洋歌剧~

         这个课挺锻炼能力的,比如让同学上台讲半小时。我第一个讲,汇报的是威尔第早期的爱国主义歌剧《纳布科》,放一些当时讲课用的幻灯片吧。

           朱塞佩·威尔第 ( 1813 - 1901) 是世界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将 19 世纪意大利歌剧创作带入巅峰。威尔第创作的是全新的音乐,他的作品对立相悖于既定标准,打破了原有的戏剧传统,充分反映了个人特性,在精神与艺术上均保持统一与一致。歌剧《纳布科》是威尔第最钟爱的歌剧。充分体现了威尔第的音乐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对命运不可违逆的悲剧性的感悟,将现实主义色彩发挥到了极致。

    一、《纳布科》创作背景介绍

          四幕正歌剧《纳布科》是威尔第的成名作,作于1841年,这部歌剧是他的第三部歌剧,被认为是奠定威尔第作曲家地位及名誉的一部作品。剧本由T·索莱拉(Temistocle Solera)撰写脚本,内容取材于圣经《旧约·列王记》,叙述了耶路撒冷犹太人反抗巴比伦王纳布科侵略与压迫。

           历史上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约公元前634-562年) 在公元前597年占领了耶路撒冷,但歌剧的疯狂情节与他的考古和圣经记载有所不同。在但以理书中,他的疯狂持续了七年才皈依犹太教。但在歌剧中,它只持续了一段 时间,从杀死芬娜和犹太人的命令,到执行。《圣经》中关于七年疯狂的故事,接着是皈依,与《死海古卷》中的纳伯尼德斯 (Nabonidus) 的故事(公元前556-539年)相比,更类似于历史上的尼布甲尼撤 (Nebuchadnezzar) 。纳伯尼德斯是巴比伦最后一任国王,比尼布甲尼撒晚五王,伯沙撒在纳伯尼德统治期间是临时摄政。历史和圣经记载都认为犹太人获得了自由,他们的圣殿不是由巴比伦人重建的,是由居鲁士大帝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之后重建的。这部歌剧的纳布科角色是历史和圣经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伯尼德斯和居鲁士的混合体。

           歌剧创作背景具有传奇色彩,威尔第创作这部歌剧之前,遭遇了非常悲惨的境遇,不到两年时间内,年轻漂亮的妻子、女儿和儿子两个孩子相继离开人世。在他的传记里自己有记述: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有三口棺材从我的家里抬出去……” 

          这是何等痛苦的经历!正好又赶上这种情况下他创作的他的第二部歌剧——喜歌剧《一日为王》惨遭失败,亦是他首次尝试编写的喜剧,遭遇惨烈的失败及批评,不仅观众报以嘘声,而且评论家进行恶毒讽刺、挖苦,使威尔第的精神崩溃了。这种情况下他没有任何动力、心情去创作:

          “在我的灵魂被压倒一切的不幸所撕裂、我的精神因歌剧的失败而痛苦的情况下,我确信我再也不能从艺术中得到慰藉,因为下定决心永远不再作曲。”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灰意冷的威尔第打算放弃写作歌剧。正巧这时候,《纳布科》脚本完成,作者一开始将其交给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创建者——普鲁士人奥托·尼克莱作曲,但他当时正准备别的创作,对这个题材毫无兴趣,明确拒绝。这种情况下,斯卡拉歌剧院经理还是对威尔第的才华报以信心,经理找到威尔第,威尔第一开始因此前遭遇对这个剧本毫无兴趣,没心情创作。但经理将《纳布科》脚本强制性给他后,他放弃创作的决心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应归功于威尔第的爱国主义热情。

            他口袋里揣着脚本走回空荡荡的家,随手从衣兜里掏出来扔到桌上,正好脚本翻到了其中一页,这一页,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合唱唱词《飞吧,我的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这是巴比伦河边被囚禁的犹太人为了他们被掠走的土地而沉痛合唱的第一句歌词,这一句美妙的诗行,立刻燃起了威尔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于是他就创作了《纳布科》这部剧是为名的杰作。

          “我回到家里,生气地把那本手稿扔在书桌上,一动不动地在桌前站了一会儿。当我把剧本扔在桌上时,它翻开了。我的目光落在这一页上,读出一行歌词:‘Va pensierosull ali dorate.’(飞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这是在巴比伦河边被囚禁的犹太人思念故土而哀痛合唱的第一句歌词。)

           我已下决心再也不写作了,因此我压抑住自己的情感,合上剧本,上了床,然后吹熄了蜡烛。我尽力想睡着,但《纳布科》在我脑海里翻腾着一一我睡不着,起来又把诗句读了一遍,二遍三遍,以致到了清晨我已能把索莱拉的剧本从头到尾背诵出来。” 

           威尔第之前境遇很惨,但《纳布科》于1842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大获成功,给威尔第带来了成功和荣誉,它标志着威尔第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使威尔第确定了将悲剧性和戏剧性作品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威尔第自己也说:“我的艺术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指的就是从《纳布科》开始。第一部喜歌剧《一日为王》的失败也使威尔第认识到自己适合严肃题材的正歌剧,而不是喜歌剧——直至五十年之后他才以其深厚功力完成了第二部喜歌剧《法尔斯塔夫》作为自己的歌剧封笔之作。

           40年代前后是威尔第创作早期、成名期。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爱国主义作品,如《伦巴蒂人》(1842)《爱尔那尼》(1844)《阿蒂拉》(1846)《麦克白斯》(1847)和《列尼亚战役》(1849)等爱国主义歌剧。参与了意大利人民反抗法、奥占领的爱国运动。 

    二、剧情、角色

         《纳布科》讲述了野心勃勃的巴比伦国王纳布科,率领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并驱赶了那里的犹太人,将战败的犹太人俘虏到巴比伦,身处异国他乡的犹太人,在被奴役和压迫的绝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对自由的渴望,最后感化纳布科,重新获得自由和独立。威尔第选择这个故事也是和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形势有关的。

          提到爱国主义,《纳布科》中第三幕有段合唱曲"Va'pensiero,sull'alidorate"(“飞吧!我的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又称 “奴隶大合唱”)是歌剧最经典的片段。也被誉为意大利的第二国歌。

    1.分析歌词:

           人们每次听到这首合唱都深受感动,不仅因为旋律亲切感人,还因为歌词的深情动人,包括他的开头 “飞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飞到我们祖国的峭壁和山岗,在那里我们故国的空气甜蜜而芬芳……”)这样的歌词使听众深受歌曲中奴隶渴望返回家国的情怀所感动。

    2. 创作手法分析:

          整首歌曲旋律简洁流畅,乐段结构工整,节奏变化与音响和声上并无新奇感,只伴以简单的附点节奏和三连音做为音乐律动变化。

    2.1.主题乐句:

         这首合唱曲旋律发展手法并不复杂,主题旋律的前 9 个音符都属于 # F 大调主三和弦的音,明亮简单。共38个小节,主题乐句4小节,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时前两小节保持不变,后两小节略有变化,具有突出、统一主题,加强情感的作用。

          旋律优美、朴实,波浪式进行流畅且具有动力性。以几个声部的齐唱开始,旋律与和声、力度的结合营造出宽广的情绪,勾起对故乡的思念,让人过耳不忘,打动听众,音乐情绪激昂,热情有力,旋律明朗,气势雄伟,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2.2.力度安排

         作品的力度安排大致为“弱 - 强 - 弱”,无论是器乐前奏还是合唱开始,都是由弱到强,而且不 是一种渐强,合适突然加强,再到弱结束。这首合唱的力度变化体现了被奴役的奴隶们在河边做苦工时渴望通过歌声呐喊出对故土的四年和对自由的渴望,又害怕监工发现自己在放声歌唱,力度的由弱到强在突然弱,再从弱突然强又瞬间很弱,并在忧伤、微弱的声音中结束合唱,体现了被压迫的俘虏们矛盾的心态。

          开始的十小节乐队前奏力度为“p-ff-pp”;

           在非常微弱的前奏后,演唱的部分,乐曲由齐唱在较弱的力度上开始,充满了对故国的柔情与思乡的忧伤,第一句主题后,第二句重复第一句,仍然在弱的力度上持续,表达了希望放声唱出内心渴望而又在侵略者的监管下压抑住情感不敢放声呐喊的郁闷,充满了被束缚住的苦闷与内心矛盾的挣扎。

           长时间用这种弱力度进行,合唱持续了19个小节的柔声细语,随着音乐的发展,20小节出现了一个突然的很强的力度ff,体现了内心被压抑的情感突然迸发,迎来了全区的高潮,

          又突然恢复到很弱的力度:pp,表现了渴望自由的努力们内心挣扎着希望呼喊独立和归乡,但是又不得不小心翼翼一直情感。

            接着又重复一次很强的力度,随即再次恢复到很弱的力度,直到乐曲的结束。

            ff 力度出现两次,每次出现时,也正是全曲的最高音出现之时,而且连续四拍都落在最高音上,唱出了全曲高潮。

           整体力度走向为“p-pp-ff很-pp-ff-pp”。这种力度安排既很好地完成了作品的情绪统一,而且有在这种统一的背景下很好地表现出了戏剧性,长时间弱力度的处理,思乡之情和愤恨之情在最强力度上得以爆发,力度的变化使合唱非常具有戏剧性。

    2.3. 附点节奏

          附点节奏型 x·x具有肯定性和期待解决的不稳定性。附点节奏在这首歌剧合唱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节奏型,表达深刻而又强烈的情感。

         全曲每一个乐句都是弱起的附点节奏开始,这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发展有很强张力。

    2.4演唱风格

            歌剧《纳布科》基本登场人物是人民,合唱曲具有重大意义,《纳布科》中雄壮的合唱曲和剧情有机地结合着,在意大利的歌剧中这一点难能可贵。

           采用齐唱,多声部的齐唱伴随着柔婉的和声,像蒙上了一层薄纱。这里饱含悲剧气氛、旋律优美的曲调,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奔放不羁的情绪在其中。所有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力量,音乐进入高潮部分时,宏大的音响从和谐统一的人声中以三个平行声部集中爆发出来

            但这首合唱曲的发展是紧凑有力的,它从 PP 逐渐升高到强有力的音响,然后又回到最初的音响,令人感到其中有某种新颖的东西,这显示出年青的作曲家在戏剧方面有极大的禀赋。当人们押走因土地被掠而受流放的犹太人(或称希伯来人)去充当奴隶时,囚徒们在巴比伦河边唱起一曲令人热血沸腾的悲怆之歌(采用诗篇的歌词,以齐唱形式唱出)

    2.5.总结

           这首乐曲充分表现了希伯莱奴隶内心的压抑、思念等复杂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听众,威尔第擅长用他的音乐激励同胞。通过这首希伯莱人的合唱,威尔第歌剧合唱曲极强的情感表现力可见一斑!

    三、有关歌剧《纳布科》的评论

     《纳布科》1842年首演后大获成功。呼声盖过了多尼采蒂和普契尼在附近上演的歌剧。听众热烈赞赏,评论家都给予正面的评价。

    威尔第自言:“这部歌剧可以说是我艺术生涯的开始。”。

    它煽起了意大利人的爱国热情,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罗西尼称威尔第是“我们当中惟一能写大型歌剧的人”;

    《米兰日报》《费加罗报》纷纷给予高度评论,说威尔第“具有极大的可以说是宏伟的创造力” “歌剧震撼了观众,他们疯狂鼓掌,不断喝彩”。

    在首演之后的季度里,《纳布科)演出了五十七场,这个数字在斯卡拉歌剧院的记录里到目前为止似乎仍是最高的一个。有评论说:

    “这部新歌剧从排练时便得到了成功,总谱的效果如此之新颖,充满了活力的风格,的确与众不同,令人们惊异不已,演出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来投人工作。在排练期间,人们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因为员工、油漆工人、舞台工人等,在音乐的吸引下,离开工作岗位跑去看舞台上的演出。(纳布科)成为人们交谈的题材,在社交场合、咖啡室、餐馆里都是如此。”

    四、学习感受

             以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在威尔第开始创作时已经很难超越,此时,再沿着他们的路走下去非常困难了,威尔第恰巧在这个时候开创了新的风格,一种更加率直、昂扬、质朴的风格。这部歌剧有别于此前的很多歌剧,有一种令人振奋、火热、昂扬、崇高的情绪贯穿始终。有评论认为威尔第早期创作继承了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里尼的样式,我觉得这个时期威尔第的创作与之前作曲家相比,包括与其后来更成熟的作品相比,如《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唐·卡洛斯》……在《纳布科》中,威尔第的早期风格具有更加火热质朴的风格。很多旋律、手法虽没有后期作品那样精雕细琢,但有其独特的声音,非常率真的风格,旋律进行不加雕饰的快速、猛烈向后推进,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比如再序曲中可以强烈感受到,这是威尔第歌剧中特有的。同时威尔第还把意大利人民擅长歌唱素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真挚感。

           如果说威尔第中晚期的歌剧着重刻画威权人物的内心,他的早期爱国主义歌剧就更偏重表现气势、场面和集体性,这些作品直率朝气,节奏铿锵,笔法硬朗,体现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纳布科》中合唱曲却和剧情有机地融合着,具有戏剧性和旋律性,而之前意大利歌剧偏重炫技,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此后尽管“命运之力”不时对他无情作祟,他总以顽强精神前进,不沉醉于赞扬,也不畏惧非议。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素质。因为这种品质,他成就接踵,一生创作了27部歌剧。

          1901年,88岁高龄的威尔第逝于米兰,这位世界最著名最富有的作曲家,生前表示自己的葬礼“一位牧师,一支蜡烛,一具十字架“足矣。他去世后,按照他“不要唱歌,也不要音乐”的遗嘱,葬礼十分简朴,但人们还是倾城出动,情不自禁涌上街头,20余万人送葬,在《飞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合唱中,送别最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

          威尔第自言:“这部歌剧可以说是我艺术生涯的开始。”。

        《纳布科》的成功,把威尔第引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

          总结:

         《纳布科》就技巧和创作成熟程度来说,在宣叙调创作方面显得贫乏单薄,管弦乐太沉重,充满了铜管乐的音响,进行曲的节奏太多,虽然使音乐昂扬,但又使音乐显得有些粗简,却有威尔第歌剧中独有的激情和戏剧才能,音乐极具情感张力,无论是从歌词还是旋律、节奏等音乐处理手法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纳布科》的辉煌成就,使威尔第和意大利人民最喜爱的作曲家齐名。不仅如此,《纳布科》的演出也是对威尔第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的一次战斗的洗礼。威尔第是一个来自平民的艺术家,他的歌剧表述了人民的疾苦和渴望。《纳布科》———是当时意大利歌剧中的新现象。从艺术构思的完整性及其力量来说,从音乐语言的活力和纯朴来说,《纳布科》是首屈一指的。

    参考文献:

    [1]沈旋.西方歌剧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966.

    [2]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3]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27.

    [5]杨柳琴.浅谈威尔第的歌剧特点[J].黄河之声,2017(22):99.

    [6]张红海.浅析威尔第歌剧创作初期的艺术特点[J].参花(下),2017(05):128-129.

    [7]任海杰,祖忠人.“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上海歌剧院新版《纳布科》震撼大剧院[J].歌剧,2018(05):9-11.

    [8]胡波.威尔第合唱曲“飞吧,我的思念,乘着金色翅膀”之旧事轶闻二三[J].黄河之声,2014(01):18-19.

    [9]成运华.浅析威尔第早期歌剧中民族主义精神之体现[J].音乐大观,2013(12):63-64.

    [10]杨燕迪.威尔第的政治情怀[N].文汇报,2013-11-06(011).

    [11]刘靖之.维罗纳的歌剧节——评《纳布科》、《阿伊达》、《卡门》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J].音乐爱好者,1997(02):20-22.

    [12]郑昱.一条悲怆的大道——莱比锡歌剧院《纳布科》迎来威尔第年[J].歌剧,2013(02):10-11.

    [13]吕净植.试析威尔第歌剧《纳布科》的民族因素[J].戏剧文学,2012(12):80-83.

    [14]惠芳.浅析威尔第歌剧民族性特征及形成因素——以《纳布科》《奥赛罗》《阿依达》为例[J].名作欣赏,2011(33):175-176.

    [15]谌蕾.论威尔第歌剧合唱曲的情感张力——以《纳布科》(Nabucco)第三幕中合唱VaPensiero为例[J].黄河之声,2011(05):23-25.

    [16]徐文博.论合唱在威尔第歌剧中的应用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7]金镇国,金顺爱.威尔第的歌剧对美声唱法的美学要求[J].飞天,2009(22):113-114.

    [18]王慧.飞吧!让歌声乘着金色的翅膀[J].小演奏家,2009(03):53.

    [19]唯民.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威尔第的歌剧艺术(上)[J].音乐研究,1999(01):74-8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c5f74fdf1c8:乐史不闻威尔第,便称专家也枉然!👍👍
        354ecb591f01:@赖森强20182001003 神回复,点赞!

      本文标题:2018-11-05威尔第歌剧研究课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xe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