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坊位于濮阳老城北大街街心,是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跨街牌坊。该建筑据传专为在朝廷供职的八位濮阳籍官员而建造的功名坊。八位明代官员分别是:都御史纪著、候英,大理寺卿李珏、史褒善、王延,尚书赵廷瑞、董汉儒和巡抚吉澄。这八人都是朝廷重臣,担任过明朝的都御史、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等职务,因而牌坊取名八都坊。这些人都属于当时濮阳的社会名流,濮阳古称澶渊县,因此八都坊又称澶渊名阀坊。据说当时牌坊南北两侧立有两座下马坊,武官到此须下马,文官到此要下轿;皇帝到此也要下龙车凤辇走上几步,足见八大名阀在朝中的显赫声望。只是皇帝老儿一次也不曾在此经过,还是平民百姓在此经过的次数较多。
八都坊为青石结构,整座牌坊由石块、石柱、石条、石板叠砌嵌合而成,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坚固耐震,历经数百年不倒,充分见证了我国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石坊雄伟壮阔,气势挺拔,坊高8.26米,宽8.82米,厚0.93米。整座石坊由坊座、坊身和坊顶三部分组成。坊座左右共四个,由上下两层巨石为基础。坊身由四根硕大方形石柱高高撑起,石柱立于坊座之上,四根石柱根部均有抱鼓相夹,抱鼓中部和顶部雕有石狮。坊身横额分左、中、右三个部分,左右两侧结构对称,样式相同;中间部分有三架横梁,横梁之间镶嵌着两块石板,明暗相间,层次分明。坊顶凌空,好似一座威严庄重的庑殿,殿顶有前后坡和假瓦垄;殿脊两端,雕有石吻、石兽;殿脊正中,雕有石狮,石狮挺胸远望,背驮葫芦宝瓶,张口昂首,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整座牌坊结构严紧,浑然一体,对称美观,端庄大方,坚固耐震,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关于八都坊名字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坊建之初,八大名阀谁也没为该坊起个合适的名字,有人推荐韦大秦(当时濮阳有名的书法家,其父韦士登,为当时博文通武的一代名士),但韦为人耿直,不攀权贵,屡邀不就,坊建成很久,坊名也未落实。一天,韦大秦上街买柴,因钱不够,自荐以字卖钱顶柴价,于是写了“八都坊”三个大字,要老汉去卖。老汉问他要价多少,韦说越多越好,并说如卖不出去,他就回家取钱付柴价。老汉将信将疑,沿街叫卖,索银百两。此事轰动全城,有好事者告知董汉儒,汉儒急邀老汉至府,问明情况,汉儒又请其他名阀商议。众见“八都坊”三字苍劲有力,尽皆欢喜,付足老汉银两后,遂请名匠精刻于坊顶竖碑之上。八都坊便由此得名。
八都坊充分说明濮阳这块土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八都坊在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由直隶大名府知府陶珽、开州知州周之谟等人兴建。
八都坊原坊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存的石坊为1992年在原坊上重建的。
八都坊八位人物简介:
纪著(约1311-1383):字道周,以学识渊博著称于当时,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被举遗贤推荐给朝廷,朱元璋对他非常欣赏,后被授予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吉澄:字静甫。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进士。曾任洛南知县,后因政绩突出晋升为御史,累迁都御史(正二品),功绩卓著。
李钰(1481-1549):字廷重。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长洲知县时因弹劾刘瑾下狱,长洲民众自愿捐款贿赂刘瑾将李钰救出狱,李钰知情后说:“民敛财救我,是在为我添加罪过,我心领大家的这份心意就行了。”坚辞不出。刘瑾获罪后,李钰升为山东副使,后击败王镗领导的农民起义被升为山西按察使、佥都御史。后因守边关功绩被任为大理寺卿(正三品)。
侯英(1430—1494):字世杰。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进士。历任御史、四川按察司佥事、江西按察司佥事、江西按察使、广西左布政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巡抚河南、四川宪副(正三品)等职。1464年,奉命辽东赈灾,救万名贫民百姓,被辽东百姓修祠纪念。
王綖(1477-1537):字邃伯。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卫辉知府,湖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山西参政,四川布政使,右副都御使巡抚江西、浙江,大理寺卿(正三品)等职。王綖为官清正廉洁,做官三十年仍一贫如洗。
赵廷瑞(1492—1549):字信臣。武宗正德辛巳(1521)进士,因直谏刘瑾名震朝野。历任户部给事中,刑部给事中,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正二品)等职。
史褒善(1499—1562):字文直。明世宗嘉靖王辰(1532年)进士。历任御史、辽东巡按、江西按察副使、浙江参政、河南右布政使、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大理寺卿(正三品)等职。
董汉儒(1562—1628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任湖广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正二品)等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