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没有交代时间背景,按照作者生辰,估计年代背景应该是20世纪上半叶,地点在非洲的恩贡山脉附近,地处非洲东部,靠近非洲大裂谷和乞力马扎罗山,海拔2000多米。作为欧洲人的凯伦,在这里经营一家农场,种植咖啡为主。因为海拔太高再加上偶尔出现的干旱,咖啡的产量并不稳定,最后各种原因逼迫下,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
这本书看起来挺厉害,作者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大奖,书封上似乎有很多牛人的推荐。实际我拜读下来,感觉一般,或者说也还不错但并不符合预期,但是不可否认凯伦的文学水平还是很高的。
至于电影能够获奖,我猜测是因为电影的场景和画面的直接冲击,更加真实还原非洲的原始,我猜测获奖的点在景而不在人(没看过这个电影,盲猜)。而对于这部自传体小说,重点是人,少部分有景,情感的输出有些吝啬。简单来说,这纯粹是一本缺少感情的流水账日记,并且只属于凯伦的私人笔记,我作为外人很难走进这个世界,很难产生共鸣。五个章节里,最后一个章节是离开,看得出凯伦的依依不舍之情,其他四篇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风情民俗,很少体会到感情。再加上原始非洲景色的画面感不强,所以我感觉电影肯定会更胜一筹。就这个书名来说,我的期待首先是非洲景色的壮美,有雨林有狮群、有生机勃勃有原始残酷、有丰收有旱涝,其次期待的事情,非洲土著特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礼仪等,让我能更多的理解这个土地上的原始部落,再其次才是凯伦个人的私生活。很遗憾,这本书以私生活为主。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文学方面,随便抖搂一下这本书,能散落一地“好像”。这个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凯伦并不满足于景色本身,更着重美感。在对人和景描写的时候,凯伦的语言刻画的恰到好处,词语用的精巧形象,这方面我的评价很高,也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所以自传体小说,倒不如说是自传体文学,故事情节类不是主要内容,更多的是容易让人走神的自说自话。
本书共有五章,从开始到离开,算是一个循环。第一章是美好的开篇,讲了几件小事,看得出来凯伦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非洲这片土地的热爱。第二章故事性很强,专门记录一次枪支走火事件,整个事件发生和处理过程,以及非洲土著基库尤人对待灾难和变故的态度。第三章提到了一众朋友,在庄园里更多的事情由仆人操持,没有朋友的日子很难想象,更会缺少很多乐趣,所以凯伦在恩贡山的朋友很多,逐一记录的流水账。第四章,像是随笔,篇幅都偏小,没有明确主题,可能是某个喝了酒的晚上,百无聊赖触笔盛情记录下来的。最后一章,变卖财产,离开非洲和朋友,感觉到恋恋不舍。或许是因为对热土的情感,或许是因为对农场经营失败的无奈。但这只是众多殖民者潮流中的一个而已,人走茶凉,失去了这个白人靠山,那些土著的生活打回原样重新开始。
这本书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故事性不强、情感表达不够、画面冲击力不够,只能算是作者的私人日记,年老时拿出来回味年轻之用。但是文学水平还不错,文字细腻饱满,描写精准舒服,从文学方面来说,值得推荐。而且,适合慢慢读,慢慢体会文字间的感觉,收获的美感或许会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