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1.生活中的大圆满法
家庭教育通过身教来规范道德,学校教育通过言传来规范智慧,社会教育通过法治习俗来规范行为。社会教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规范人们的行为,并由此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中国古典的社会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礼治,二是乐教。礼治是通过规范人们的生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称之为“生活中的大圆满法”;乐教是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来教化人们,可以称之为“开心学国学”。
费孝通曾对“人治”和“法治”进行辨析,随后指出,在中国社会,还存在着一种“礼治秩序”。
礼治的精神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实现它的教育作用,因为潜移默化,所以一般人都不觉得,这就是所谓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有“佩香囊”、“悬艾叶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一代传一代,很少有人问及他们的意义,实际上每一项习俗都蕴含深意。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兼有装饰之效,实际上有药疗的效果。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其中很多元素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令我们倍感亲切。如果善于挖掘,既能移风易俗,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也可以发现无限的商机。
礼还包含了法律、规约等,礼教的一个方面是教育人们遵纪守法。作为一个公民,就要遵守国法;作为公司的员工,就要遵守公司的守则;作为一个学生,就要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学生守则。
中国的传统上订立的规则都是既讲究原则,又切实可行的。
2.自古就有“开心学国学”
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已经使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教化大众。在古代社会,还有类似于西方“狂欢节”的盛大场面,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蜡祭”。腊祭是岁终对八味农神的祭祀,是为了报答众位农神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所以腊祭在野外举行,大腊之日全民休息,大腊之后国家不再召民服劳役。
这里的蜡祭相当于现在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个全民同乐的日子。除了一年一度的狂欢,还有与日常生活精密结合的社会教育方法,那就是“乐教”,它可以解释为“音乐教育法”或者“快乐教学法”。
在汉字中,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一个字,在中国文化看来,音乐和快乐的确是相通的。
在中国古代,乐教的音乐特指雅乐,是古代社会专门用来教化百姓的音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以前。
从孔子的玩笑可以看出,乐教既适用于君子——精英教育,也使用于百姓——普及教育。也就是说,乐教是一项适用于全民的“开心学国学”。
那么现代社会的家长,如何运用“乐教”的智慧,来实施教育呢?
广义的来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安排他们参加适合的活动:兴趣班,夏令营等;或者观看一些国学教育的节目。狭义的来说,那就是多听音乐,如果有兴趣,不妨学一样乐器。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这研究并不代表学乐器的孩子智商一定比学其他技能的孩子高。实际上,绘画、书法、舞蹈、下棋……都是不错的选择。培养多种爱好,锻炼手脑并有,协调配合,对提高智力都是有促进作用的。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乐的教育”,就是“开心学国学”。乐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