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心理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拨云揭雾下,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们有的经历了生活的巨变,有的和原生家庭有着扭曲不健康的关系。
似乎每一种痛苦后面都对应有让人能够理解的原因。
但慢慢地我发现,还有一群人,当你和他们交流后你会发现,他们没有很糟糕的童年,甚至还可以用温暖有爱来形容他们的原生家庭。
可十几二十年后他们依然坐在了心理咨询室的沙发上,向心理咨询师诉说着自己的痛苦。
他们普遍都说自己不快乐、空虚、仿佛心里有一个空洞,活得很虚无。
他们会说他们害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容易焦虑忧郁,难以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做事缺乏目标感……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他们的父母的确无可指摘。
他们没有冷漠苛刻的父亲,也没有放任自流爱贬低指责的母亲。
恰恰相反,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给他们做自己的自由,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对他们的生活照顾的很周到,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而且在他们失败时依然会告诉他们他们很优秀……
总之,他们的父母很体贴,目光永远都负责任地落在他们身上,是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父母。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完美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依然会走进心理咨询室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过度关注”这个词。
我突然意识到,那些完美父母是否就是因为太追求想做一个完美的父母了,以至于不知不觉中为子女做了过多的事。
所有的育儿教育都在告诉我们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拐杖,要帮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独立的自己。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总是唯恐不足,害怕一个不小心就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他们避免让孩子不幸福,避免让孩子遭受挫折和打击,也害怕让孩子体验到一丁点不适和焦虑。
他们太想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了。
在孩子自己还没觉得冷时,他们就给孩子拿来了衣服;在孩子犯了错时,依然柔软从来不批评孩子;在孩子只是摔了一跤并不需要帮助时却过早地冲了过去……
其实,多数情况下,孩子自己会过得很好,但很多大人往往不相信这一点,他们总是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地伸出了援手。
于是得到的结果就是,父母替他们消化规避掉了本该由他们承担的忧虑,孩子长大后无法面对挫折,也无法发展出心理上的免疫力。
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的离开做好准备。”
过度关注的背后是什么?
1家长的焦虑恐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旦有焦虑恐惧的心理,无论掩饰地多么好,也依然能从行为中体现出来。
那些为孩子规避一切的父母,其实并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照顾好自己并学会如何抵抗挫折。
他们往往走进了一个误区,觉得不能让孩子经受挫折,不然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
但想要培养孩子真正的自信是相信他们有能力处理这些挫折,并在旁边陪伴,在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
自信是要让他们真的感到“我能行”。
而“我能行”的感觉是在处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中练成的。
比如,在孩子跌倒后,我们需要让他们先感受到跌倒的挫折感,然后告诉他们怎么爬起来。
2父母精神空虚
很多父母喜欢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他们舍不得孩子离开,因为他们需要孩子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洞。
他们或许婚姻不幸福,或许没有工作只有孩子可以抚慰他们的无聊,或许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想从孩子这里得到更多的爱。
有很多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孩子留在身边,甚至在孩子出去上学工作了,他们依然每天定时定点地打电话问候,甚至跟过去和孩子同吃同住,孩子走到哪跟到哪。
这样看似给了孩子更多陪伴和关注,但其实是模糊了父母和子女之间该有的边界。
他们混淆了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并以爱之名来满足自己的私心。
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希望得到子女更多的爱和陪伴,只是想让自己高兴而已。
但孩子不是父母的解药,他们需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分离。
但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还需要智慧,不要让自己的爱成为孩子的不能承受之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