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开发商赶在刚刚过去的愚人节提前把房交给到了业主手中,比合同预计的交房日期足足提前了3个月。在我看来,这是开发商效率高的表现。但没想到有些业主却不这么认为,并且闹得沸沸扬扬,有的说“无良开发商,提前交房就是想提前收物业费”,有的说:“楼道设计不合理,不按照业主要求进行整改,坚决抵制收房”,有的说:“精装房质量粗糙,与合同标准不符。”
总之,我自从被拖进了两个业主的微信群,每天都是各种负面声音不绝于耳,总共168户人家的小区,一天下来能收到上千条未读消息提示。还好我是个知道保护自己注意力的人,只在晚上空下来的时候扫一眼群里的动态,不参与讨论。因为我不想掉进人生三大坑:
心急火燎随大流;
莫名其妙凑热闹;
操碎别人的心肝。
更关键的一点在于,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可能和大多数业主不同,一旦发声,怕被人拍砖。到时候再落个“开发商派来的内奸”的罪名真是冤枉,考虑到以后大家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所以还是息事宁人为好。
我当时选择买的精装房,并且还加载了不少开发商提供的可选项。做这个决定的初衷其实挺简单的——就想图省事儿。毕竟有了之前两套房的装修经历,深知装修房子这事儿是件劳命伤财的苦差事。
很多时候,选择越多,烦恼也越多,被分散掉的注意力也越多,而注意力和时间又恰恰是每个人的不可再生资源,但金钱却是可再生资源。
所以,这次我果断选择买精装房,就是因为我觉得花钱买别人的时间和注意力值得。省下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用到更能为我带来价值的地方,这就是我的逻辑。
我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一点儿都不纠结,没有过多限制条件,只有唯一一个我认为重要且必要的条件——省事儿。请注意我的用词:
「唯一」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条件。
这就是我做选择时的方法论,它背后反映出的是我的价值观——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为什么“唯一一个我认为重要且必要的条件”是省事儿呢?
我是这么想的:
在装修时,不论是价格、质量、还是公司名气,你都要去货比三家。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个条件你都只要求达到1/3以上水平,那能同时满足三个维度条件的选择的概率只有1/27。意思是说,你有可能从27家装修公司中找到1家令你三方面都满意的。
可实际情况是,即使市面上有超过27家装修公司供你选择,你也不可能每家都跑一遍,一般而言,能跑个5家公司询价和谈判就已经让你精疲力尽了。 所以,你很难找到尽善尽美的方案,最终无非还是需要做一个妥协,选择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方案。
现在开发商提供了我两套装修风格的方案,我看完样板间只需要做一个二选一的决定。这样到了交房的时候,我的房子早已经达到拎包入住的状态。别人的毛胚房还得自己找人装修,装修完了还得等着味道散去。这样一来一去两套房子的实际入住时间差了半年。而这半年里,其实我可以做很多带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三天两头找包工头为一些小事扯皮。从这个层面讲,是不是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呢。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他的衣柜构成简单,里面可选的不多,如此,他就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在选择该穿什么上面了。扎克伯格在公开场合总是穿着同一件T-Shirt,乔布斯也是。他们都不在小事儿上花时间。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让生活变得轻松的一个简单策略是——遵从“次级决定”(second-order decision)。所谓的次级决定就是“把一些决定固化成习惯或规则,以减少做决定的次数和时间“。
奥巴马绝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做决定,做个好决定是他的核心职责。简单的决定由其他人来做,所以等待他来做的决定一般都挺难的。他曾经说过:“你会发现我只穿灰色或者蓝色的西装。我试图减少选择。”
不论是奥巴马、扎克伯格还是乔布斯,这些高效能人士在做选择时,都在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成功人士并不是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注意力,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更重要的地方。
以前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听上去当然没错,那又是什么决定了性格呢?为什么有的人遇事不纠结,而有的人为了一点小事就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呢?这背后,其实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但凡有正确价值观的人,都知道取舍,都明白什么事情值得奋力一搏,什么事情可以不为所动。而衡量“值”与“不值”的标尺就是问自己“什么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