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狂飙》被津津乐道,我没有机会追剧,但在听书平台听了一篇,直觉告诉我:必须要读原著!
在快餐时代,听书逐步代替了阅读,是的,听书方便,而且不费眼睛,可是我更喜欢阅读,哪怕是电子阅读,安安静静坐在书桌前,方便记录: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习惯摘抄好句好段落;目前阅读习惯理顺故事情节。
难得追的几部经典剧:
《父母爱情》影视剧都反应美好的一面,而原著中女儿的自杀和大环境的关系,更真实;
《都挺好》看似圆满的结局,苏明玉和苏家和解,可是原著中人物刻画、心理活动更真实;
《亮剑》影视剧里只播放到开国大典,可是原著更贴近生活,描写WG中更现实的一面。
……
目前在读的《穆斯林的葬礼》也听过一遍,感觉印象不深刻,而且这部小说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有关穆斯林方面的书籍。书中有大量的叙述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和禁忌,还有人的修养和眼界,以及思维方式等等。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的感觉。
没有开始写作之前,一直有阅读的习惯,在物资匮乏,精神同样匮乏的年代,阅读多半是消遣而读,更多的是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读完就完事,收获微小,充其量不过是读过这本书而已。
最近几年开启了码字生涯,刚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文字几录生活而已。可是慢慢发现记录生活,已经满足不了自己记录的欲望了,故事文,长篇系列文应运而生。
毕竟没有写作经验,只是对人和事记录而已,想写成长篇有一定的难度,就此停下来已经不可能——仿写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于是阅读名家的文字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阅读不但能为持续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手法也值得借鉴,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也成为了阅读过后的收获之一。
比如偶然的机会读了《妞妞》,记录了一个患脑瘤女孩子有限的生命历程。第一个想当然就是作者一定是一个年轻的奶爸,才能把真挚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可是百度作者周国平,人家可是大咖呢!
在后来的阅读中,打开一本书,首先百度作者的生平,比如读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后,才知道毕淑敏老师不但有丰富的人生经历,16岁到阿里参军,她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还是拥有博士头衔的作家,心理师,还是著名作家,不但有散文集,还有长篇小说发表。
原著的写作手法更值得借鉴,比如《呼啸山庄》就是用讲故事的形式推进故事情节的,这一点特别值得学习和模仿。
开启写作模式,积累的素材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如果不能尽快输入,江郎才尽的感觉出其不意地到来,让我们卒不及防。
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观察生活、短视频里面的观点……但我觉得读著名原著更有趣。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经受到了读者和时间的考验,写作手法,文字布局,以及人物的观点和做法,对我们以后的写作帮助不可小觑。
就像我这样的从写作小白写起,经过几年的持续练笔,虽然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写出文字,也不过是熟练码字而已,文字的质量和手法有待于提高。
短期内不会考虑快速变现,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前,过早考虑投稿变现,往往会为了变现而迎合编辑的心理,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有人说:前100万字都是写给自己的!我深以为然!
我个人觉得,像我这样的小白开启写作之路,前100万字不过是自己生活记录而已,谈不上什么进步;用三年时间积累300万字,也不过练手成为熟练码字者而已;5年时间持续书写,积累到500万字还不能出成果的时候,也许自己真的不适合在文字里刨食吃。
相信自己的坚持,相信自己的进步,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坚持和时间的积累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