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回溯这一段时间的写作经历,有畅快淋漓,有纠结痛苦,比较可惜的是,始终没有起飞的感觉。虽说过程是艰辛的,但回头看看自己写过的文章们,我的确享受用这些文字与自己,以及与他人对话的感觉。
最初的日子里,靠从业以来积累的一些对设计思维的感悟,以及利用调研方法收集海量资料,我并不愁写作的内容。那时候的我是一个组合加工者,写出脑海里的骨架,再搭上搜索到的血肉,拿出在大学里写学术论文的精神。虽说有些许疲惫,但行文过程还算自如流畅。
接下来的时光中,我想要突破专业的限制,畅所欲言,就着心中那股诉说的冲动,写下自己长久以来的所思所想。这阵子的我,时而写得流利,时而写的艰难,写作的产出过程就像过山车一般,有时如在云霄,自在翱翔,有时又陷入低谷,束手束脚。
最后的几天本应属于冲刺阶段,出乎意料,我的创作状态却像极了一管快要挤干的牙膏。每天下班后,先是正襟危坐在电脑前,尝试着开了好几篇文章的头,然后又叹着气将它们一一划掉。就此放弃在办公室里就完成今日份写作的妄想,走在回家的路上,像一匹饿红眼睛的狼,又像个手无足措的孩子,拼命想从周遭的人事物里找寻到那丝缕文字的气息。最后直到夜深了,为了防止自己熬夜伤身,无奈之下匆匆完成当日的习作。
我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现在当下更渴望阅读。在最后这几天,我可算是感受到了每日输出的压力,如何去倒逼自己输入的动力。在写作课始初,我曾列下了好多个潜在可写话题,但当真动笔之时,才真切了解到自己对其理解之浅显。可惜现在开始读,晚了。但对未来可期的写作日子来说,还算来得及。
由此想起UX设计界大神,Facebook产品设计副总裁Julie Zhuo在她的博客The Year of the Looking Glass里曾说过的一句话
Sometimes, the easiest things are the hardest to see.
有时候,最简单的事情却是最难以被看见。
我这群写作课的同僚们,每日那些看似轻松的800个(以及更多的)文字里,背后又藏了多少点滴的积累。我每日听的那些人文类播客节目,看得那些唤起深度共鸣的书籍,引人启发的背后所支撑起的,又是多少年的岁月沉淀呢。
写,还是会接着写,因为思考需要被表达,思考需要被记录。读,万不能停滞,负责源源不断输送养分,让那点滴的思索不停,最后终将会汇成一条自我的长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