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和家人爱人团聚的日子。到底是因为春天就要来了,连冬日里一贯凛冽的严寒都温柔了几分,就连这几天的天气也好的过分。在这个雾霾醇厚的城市里,夜里抬头仔细辨认,竟也可以稀疏看得见几颗星星。
如今节日的气氛早已不如儿时。
工作在外,逼近年关也丝毫感觉不到年味,当年底匆忙忙回到了家乡小镇,人头攒动的市场、年年不变的喜庆的歌曲、人们脸上浮现的喜气,才让我找到了过年的感觉。
元宵节|众里寻他千百度 小时候过年,家里有很多规矩,比如大年初一凌晨要把家里的垃圾背出去扔掉,寓意丢掉一年的晦气,初二不能用针,初三不能用剪刀之类。无论老人还是小孩儿,都严谨地保证着自己行为的合理,这是我们对上天和神明的景仰。小时候把这些奉为圭臬,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做什么事情之前总要跟妈妈再三确认。而这些随着一年年长大,这些老规矩我几乎已经忘光了。这个年初六,早起后我看见洗衣机旁边有衣服便顺手放了进去洗着。过了一会我妈进来跟我说,丫头,今天不能洗衣服。我立刻说,没事儿,不是我洗的,是洗衣机洗的。乐得我妹在一旁大笑。
今天元宵节,我们来说说元宵节吧。
此时窗外爆竹声阵阵,朋友圈也被各种祝福和家乡一年一度绚丽的烟火刷屏。我只能凭借短短几十秒小视频聊解思乡之情。(其实貌似我现在也不是很想家~)
一早收到母上的祝福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元宵节才正式成为官方节日。自此之后,作为一年一度紧随春节之后的重大传统节日流传至今。至于来历,有政治(平定以吕太后为首的“诸吕之乱”)和宗教(道教“三元”:上元、中元、下元)两种说法。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种典型的食品。元宵节当然是元宵。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为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来来回回“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和汤圆是两种不同的做法。
诗词里的元宵
一场诗词大会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诗词,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甚至很多人重新拿起书背诵唐诗宋词元曲。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状态。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是我认为对一个人的最高褒奖,与漂亮、可爱之类对比,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差。再美的容颜也有凋落的时刻,而氤氲于腹中的文化则会渗透皮肉与灵魂,留存于历史深邃的记忆里。
作为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尤其是元夜是各位诗人词人作品里的常客。白天是直白的,是一眼可以望透的;而夜晚是含蓄的,是神秘的,是充满了想象空间的。
各位诗人笔下的节日情景各异。以比较著名的诗词人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有的描写节日一派祥和的繁华盛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范成大
有的借如此良辰美景描写男女相思之情: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恰逢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处在深闺中的女子在此时也可以出来看看门外的世界。熙熙攘攘、灯影绰约,为各位小姐公子的相遇提供了绝佳的氛围。目测各位男士此时撩妹成功率很高,例子见各位风流倜傥(这点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词人诗中所写场景。当然也有可能是几位有色心无色胆怂诗人的意淫,这就比较尴尬了。暂且不论。
有的写物是人非、今昔对比: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
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
伤春悲秋是文人的本性,是闺中女子的天性。始乱终弃、见异思迁的例子古已有之。诗人大家里也不排除出现渣男的可能,比如元稹。流氓其实不可怕,只怕流氓有文化,只希望耍完流氓后,千万不要把自己写成情圣,误人子弟。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还是老祖宗说得好。
通过各色诗句,可以看到各个朝代各个地方元宵节风俗大同小异:张灯结彩、烟火、灯谜,不排除其他热闹的活动。
众多诗词里,我只独爱一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只一回头,就足矣。
灯火阑珊步青城
2017.02.11 元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