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晨跑计划是跑一天休息一天,所以今天晨起后的一个半小时是我的阅读时间,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后来到书房,我随手拿出一本十五年前的买的一期《万象》杂志,当翻开扉页后,看到《燕南园旧事》这篇文章,于是我再次阅读起来。
万象
这是我第四次阅读这篇文章了,记得最开始拿到这本杂志读第一遍时,我那时才知道周培源、冯友兰、汤用彤等大师曾经居住在北大的燕南园,因此后来每次阅读这篇文章,我对文中提到的大师们都会肃然起敬,也因此我才对燕南园有了更多了解。
燕南园位于北京大学校内,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当年主要作为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室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京大学到北大,一直没有变更。燕南园的建筑以"洋式"为主,多为两层小楼,附带一个小花园。室内装饰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铺设木地板,楼梯设在屋内,屋里有供冬天采暖的壁炉,上下两层楼各有独立的卫生间。本文的作者汤双是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的孙子,他们家住在燕南园58号,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讲述了他及他那时的小伙伴们童年在燕南园成长的一些往事。
目录燕南园的“小洋楼"之豪华当时名贯京城,此后几十年内都鲜有教师住房可与之媲美,如今饱经风霜的燕南园早已风流不在,但是在燕南园那些小楼的门口,还能看到当年黑底白字的门牌无言笑对岁月沧桑。燕南园是北大当之无愧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值得珍惜的精神家园,因此我每次阅读《燕南园旧事》时,心中对曾经在那里居住过的大师们又会平添几分崇敬。
2018年,我在北京出差的间隙去北大游览时,无意间走到了燕南园,当时就想到我曾经看过的《燕南园旧事》这篇文章,于是回来后我再次阅读了这篇文章,那以后的燕南园在我心中多出了几分亲切感。去年,与朋友一起闲聊时,我们谈到自己以前喜欢看的一些杂志和书籍,其中就谈到我喜欢看的《读书》和《万象》等,于是我又想到了《万象》中的这篇文章,因此回家后我第三次阅读了《燕南园旧事》,所以今天早晨是我第四次阅读这篇文章了。
正是多次阅读这篇文章,似乎曾经在燕南园中居住过的大师们的治学精神在冥冥之中影响着我,的确如是,虽然我只是一介凡夫,但是我从汤双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大师们一生中的与众不同,也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的文人气息。这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激励着我,提醒我每天应该去做一些意义的事,那样才没有虚度此生,即使是平凡如我,也应该积极地活出自己有意义的一生。
燕南园旧事今天阅读这篇文章后,我特地又查阅了关于燕南园一些资料,看到汤双的父亲汤一介、母亲乐黛云、汤双以及他姐姐汤丹都写了他们与燕南园相关的文章,并且集结成《燕南园往事》,其中《燕南园旧事》也收录其中,于是我当即就下单购买了这本书。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是北大未名湖畔的学界双璧,汤一介先生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乐黛云先生则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他们一家在燕南园历经了悲苦与喜乐。
希望我能从即将在这本书中读出他们在燕南园喜怒哀乐,也但愿这本书能给我精神上带来更多抚慰,在我仰望这些大师们的间隙,也思考自己应该活出怎样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我也能从大师们的文字中得到一些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能量。
这,也算是我与《燕南园旧事》的缘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