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在参考祝淳翔《万户迷思》一文基础上写作而成,该文刊载于2014年第7期《书城》。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万户升天的故事:在十四世纪末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人把四十七枚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了上去,手里举着两个大风筝,让人点燃火箭,想借此力量升空,结果火箭爆炸,于是万户成了第一个为人类航天事业献身的人。
这个故事还有更复杂的版本,我们等会再说。先说说万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1970年,在英国布莱顿举行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WanHoo”(万户)为名。这是五座以中国人命名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另外四座分别是: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人物。万户是国际上公认的火箭航天第一人。
我过去总疑心万户何以这么早就被西方的科学界认识,毕竟这种事情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中也不过是一笔带过,于是我想查查是谁首先发现了万户,幸好祝淳翔在《万户迷思》中已经基本澄清了这个问题,省了不少麻烦。在此不必像祝文那样抽丝剥茧,到最后才说出故事源头,我们直接从真相说起吧。
火箭水平放置,万户应该是冲下悬崖了,喜笑颜开的仆人似乎预见了这个结果万户的故事不见于中国史籍,最早出现在1909年10月2日《科学美国人》(TheScientific American)周刊的第243页,约翰·厄弗莱斯·威肯斯(JohnElfreth Watkins)撰写的《当代伊卡洛斯》(The Modern Icarus)一文中。原文如下:
Tradition asserts that the firstto sacrifice himself to the problem of flying was Wang Tu, a Chinese mandarinof about 2,000 years B.C. who, having had constructed a pair of large, paralleland horizontal kites, seated himself in a chair fixed between them whileforty-seven attendants each with a candle ignited forty-seven rockets placed beneaththe apparatus. But the rocket under the chair exploded, burning the mandarinand so angered the Emperor that he ordered a severe paddling for Wang.
下面是祝淳翔的翻译:传说第一个将自己献身于飞行难题的人是Wang Tu,约公元前两千年的一位中国官员,他建造了一对大而平行的水平风筝,将己身置于一把下方固定四十七枚火箭的椅子,由四十七个侍从手执蜡烛点燃。但椅子下的火箭发生爆炸,将官员点着,因此惹怒了皇帝,下令罚他吃了一顿重重的板子。
故事的人物叫WangTu,发生在火药尚未发明的两千年前,而且Wang Tu也没有丧命,不过四十七枚火箭、两个风筝以及椅子,这些关键要素已具备。这是怎么回事?你猜对了,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作者威肯斯的祖父没有参加过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没有从清朝皇家带走什么秘籍。这条材料是美国人弗兰克·温特(FrankWinter)找到的,他在1992年发表的《谁第一个乘火箭飞行?》(Whofirst flew in the rocket?)中考证了万户的故事。祝文引用的也是温特的成果。
温特指出这个故事之后出现在1929出版的《星级飞行和通信》第二卷第四册《火箭》(InterplanetaryFlight and Communication. Vol.Ⅱ, No.4 Rockets)中,这套九卷本的书是苏联学者莱宁(Leningrad)所著,1970年翻译成英文,人物名称是Wan Hu,但温特说俄文是P’anKu,这样的话,对应的中文似乎是盘古。由于祝淳翔也没看到俄文原书,对此只好存疑。
再之后,美籍德裔的威利·雷伊(WillyLey)1944年出版的《火箭:平流层外飞行之未来》提到了WanHoo,但他没有说来源。接着就是美国人赫伯特·基姆(Herbert S. Zim)1945年出版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Rocketsand Jets)了。这似乎是最出名的文献来源,在此书中,故事已经定型。很抱歉,我没找到原文,姑且看一下中科院潘吉星教授在80年代的翻译:
必须提一下万虎的事迹。如果记载正确的话,这位快要活到十五世纪的中国绅士和学者,是一位试验火箭的官员。让我们把万虎评价为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作的第一个人。他先是制得两个大风筝,并排安好,并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他在构架上绑上四十七支他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当一切就绪后,万虎坐在椅子上,并命其仆人们手持火把。这些助手们按口令用火把点燃所有四十七支火箭。随即发出轰鸣,并喷出一股火焰。实验家万虎却在这阵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这种首次进行火箭飞行的尝试没有成功。
基姆记录的人名是WanHoo,此前国内学者翻译为“万户”,认为是军队中的官名,潘教授则认为明代“万户”的官名已更名为都指挥使,这不会是官名,因此他翻译成“万虎”。这样翻译似乎不坏,我们就把Yahoo翻译成“雅虎”。基姆的记录影响较大,很多人都视此为故事的文献源头,当然他们首先认为最初来自于中国民间,后来经过传教士带到了西方,这算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故事。
《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的插图,火箭也是水平放置此后英国人马克斯维尔(W.R.Maxwell)在1982年发表于《英国星际学会志》第三十五卷的《早期火箭史》(TheEarly History of Rockets,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Vol.35)中将WanHoo写成Wan Hu,这个变化从何而来,暂时不得其解。
但也不是所有西方人都无条件接受这个故事,对中国古代科技推崇备至的李约瑟就存有疑问。在《中国科技史》中,李约瑟指出各国文献都没能提供强有力的资料,他认定这是一则神话,很可能创作于中国热之时或之后。由于他没有铁证,没对这个故事的传播产生影响。
说到这里,问题似乎已经明朗:这是一个美国人编出的故事,此后经过加工变得更为合理,并在火箭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认可,使得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成了人类航天的先驱,获得了许多殊荣。可是当初威肯斯为何要闲得无聊编这个故事呢?
祝淳翔给出了一个解释:《科学美国人》正在报道世界上最早的商用航空企业德国飞艇股份公司所经营的齐柏林飞艇从腓特烈港到柏林的一次试航。航空领域被德国人抢了先机,美国人愤恨不过,威肯斯便写文章讽刺了一番。文章名为《当代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与代达罗斯使用蜡和羽毛制作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他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威肯斯以此为题的用意再明显不过,是在唱衰德国的航空业,那么文章中出现一个中国故事,很显然是为了和伊卡洛斯故事相呼应,说明另一个古老文明也有类似的失败传说。这个故事不过是一个美国人杜撰出来的伪典。
2011年,310所航科公司制作了3D立体动画电影万户飞天国内的流传情况很难梳理,不过有几个不得不提的故事,首先是和我们“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有关的。
按照祁淑英和魏根发合著的《钱学森》描述,1934年,钱学森在清华大学的导师王助和王士倬为了激发他的爱国热情,给他普及了中国古代的火箭史,讲到了万虎的故事,内容和本文开头叙述的一致。注意,此处用的是“万虎”,而我们知道这个名字是80年代才出现的。我猜测这一段描述应该是传记作者的演绎。
到了叶永烈著的《钱学森》中,故事明确为王士倬所讲述,内容也更为丰富。故事发生在明朝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万户是富家弟子,熟读诗书,但不去参加科举,只爱火药和火箭,然后他坐在绑有四十七枚火箭蛇形飞车上,手持两个大风筝,让仆人点火。此后是一段煽情的对话,总之万户愿意不惜一切去为中华千年之飞天夙愿做贡献。然后,注意了,仆人点燃了第一排火箭,飞车顺利升空,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之后惨剧发生,火箭爆炸,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车上掉下,手里还抓着着火的风筝,跌落在万家山上。
是不是很有意思?一个故事经过一次传播居然可以发生这样的演变,好玩的还在后面呢。火箭分两次点火在某些书中还被称为是现在多级火箭的先河,两个大风筝也被说成是考虑到了安全下落的降落伞,钱学森也在各种书中经常被“请出”给年轻人讲这个故事。
中国人找不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居然只能靠外国人反哺,这样当然不行,1986年,科普作家李龙臣创作了一篇《万户飞天》,以朱棣谋反为背景,涉及多个人物,万户也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家可以在“万户”的百度百科中看一下梗概,就不用搜维基百科了,维基百科太严谨,罗列的都是我上文提到的文献。
2004年,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的“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节目对万户飞天进行了实验。节目首先用四十七枚传统的火箭,椅子没能离开发射台就发生了爆炸,之后又用新型的火箭推进器,椅子升空一米左右就偏离方向冲向地面了。结论当然是万户不可能靠着火箭升空,而且很难同时点燃四十七枚火箭。大家可以在网上看一看这个视频,很有意思。主持人知道万户是明朝人,但却坚持说他是个占星师。从这个节目也可看出这个故事在美国的影响以及美国人对古代中国的印象。
具有实证和娱乐精神的美国人用实验证明依靠火箭升空是不靠谱的,不用说现代人,我想任何一个明代看过火箭的人都知道这个方法不靠谱,如果真有万户这个人,只要他神志清楚,就不会这么尝试,即使他真的萌发这个念头,只要他做一次无人实验,也会立刻放弃这个念头。
西昌的万户像要说的都说完了,万户的故事是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杜撰出来的,但是神秘的中国元素居然把后来人也骗了,大家还主动修正,尽量使故事合理化,直至将这个虚构人物推上人类火箭航天第一人的宝座。这又恰好给极度自卑的中国人一剂良药,除了四大发明、浑天仪、圆周率,我们又多了一样领先世界的科技。如今西昌摆放着万户的塑像,也有说法万户是甘肃河西人——距离酒泉并不远。估计不会有人兴师动众为之翻案,把月球环形山更名,不过这实在是科技史上一个大大的乌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