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45798/8f4442c87b72d7f1.jpg)
庭议如何求贤——秦孝公的选人用人之策
这些入秦士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人一到秦国就要平台和官职,否则就要离开秦国,不能不说这对秦孝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这个事一旦处理不好,造成大量的入秦人士离开,秦国再想招贤纳能就很难了,但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又缺乏了解,因人设岗或人岗不匹配,也会给秦国带来灾难,一旦有一部分人出事,保守势力群起而攻之,就会让秦国引进人才的战略部署落空。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秦孝公采取了让入秦的士子三个月时间去走访和调研,然后再各自写出振兴秦国的策略,国家根据个人才能去安排合适的岗位,这样做达到了几个目的:
1
一是可以鉴别出滥竽充数者和真正的人才,实现了人才的筛选目的;
2
二是让这些士子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秦国后,才能在随后的工作中更切合实际,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工作失误;
3
三是实现人岗匹配,避免人岗不匹配对整个政权造成大的冲击;四是堵住了保守势力的嘴,让他们挑不出反对的理由。
《求贤令》的信息量很大,但最核心的两个关键词是“强秦奇计”与“宾客群臣”。前者是秦孝公希望得到的东西,而后者是他征求意见的对象。其中,群臣指的是秦国体制内的臣子,“宾客”则是前来游说献策的外部游士,比如卫鞅。如此高调的求贤,说明秦孝公自己真没什么好办法。
也正因为如此,卫鞅看到《求贤令》后顿时精神倍增、热情满满,称秦国求贤令,乃五百年一卷雄文。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无能,开旷古先河。求霸业而不求吏治,身处穷弱,竟能做鲲鹏遥望,吞吐八荒。可见秦公胸襟开阔,敢与权臣分享秦国。公器之心,可昭日月。只此三条,堪称真心求贤。
其实,对于卫鞅而言,秦国基础条件差不要紧,关键是一定要有一个铁心支持自己的明君。因为卫鞅坚信他将要做的事必将让李悝、吴起两位改革界的先驱都自叹弗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