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封面上市8周,销量10万册,日本亚马逊读书法分类第1名。这句话放在《过目不忘的读书法》封面最显眼的位置,对于这类书,我通常是绕道而行的。冉云飞老师在他的读书会里推荐这本书作为读书法的入门读物,我于是花了一晚上时间读完,不得不说,这的确是近期最易读的一本书。虽然简单,依然有不少干货值得分享。
日本国民的人均阅读数量大约是中国人均读书数量的十几倍。日本人年均读书量十二三本,而中国人年均读书量不足一本,中国人如果加上教科书的话勉强接近每人年均五本。
世界上还有一些读书量遥遥领先的国家或民族:以色列人均年读书量为60本,世界第一,据说以色列是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法国人均年读书量约20本,欧洲之冠;韩国人均年读书量大约11本,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也有人说日本人均年读书量大约40本,我采纳的数字来源于本书的作者——桦泽紫苑。
桦泽紫苑是日本精神科医生,通过社交媒体向40多万读者提供心理学和医学专业领域的知识讲解。此外,他在过去20年间的读书量超过6000册。也就是说年均读书量超过300本。列出这些数据,我其实并不是要鼓吹读书数量多的人就一定是值得追随的榜样,中外历史上有很多极权专制的残暴者,他们的阅读量惊人,却荼毒无数生灵。传道书也说:“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桦泽紫苑的知识体系也有短板,他主要涉及领域都跟脑科学和精神科学相关性较强,书后面推荐的31本书多数与此相关,少数几本比如圣经和犹太文化的表达也基本上属于娱乐式的,未触及精髓。当然,我们核心是为了找寻读书法,此类偏颇自不必苛求。作为一本读书法的训练和表达,《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这本书的易读性和操作性还是非常强的。下面我将通过这六个问题来探讨:
一、为什么要读书?
图片来源网络首先,读书往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只要你检索一下,什么信息都会有的,还读什么书呢?”大家都知道网络是知识被分割成碎片化的,即使你掌握了很多碎片,也不一定拼出完整的知识谱系。网络、报刊、杂志比较类似的地方,更多是信息的传播,有较强的实效性。而书承载的更多是知识结晶,即经过梳理的系统化知识,是从事实、结果和现象中汲取的精华,经得起时间的沉淀。“信息”决不能取代“知识”,我们常常看到身边不少人知道的东西好像挺多,但是依然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读书的第二个好处是,读书可以赚取更多时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公平,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给国王和乞丐都是一天24小时。如何利用时间,我们有一天需要回到时间的赏赐者那里交账。比如,我曾经有位员工,他每天花半个小时在记事本和手机备忘录里整理文件,我十分惊讶,怎么还有人手工整理和分类?这些工作每天30分钟,一年按照300天计算的话就是150个小时的时间损失,并且往往还会忘了之前要做什么事情,造成大量的工作时间浪费。实际上,可能很多人都会遇到同样问题,而印象笔记等软件建立清单提醒可能只需要两分钟就可以搞定。
现代人进入的一个最严重的误区,就是认为都这么忙了,哪有时间读书?于是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败给了无效的忙碌和加班中、甚至挤占睡眠的时间。我本人成立了三家创业公司,妻子全职在家、养活三个孩子,在教会每月每周都有服侍并且无薪酬回报,还要在工作之余定期写作、读经、灵修、学习英语和希伯来语。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但是我每天睡眠时间都接近8个小时,我的一个窍门就是在一件工作开始之前大量阅读,尽量以最便捷的方法开展那项工作,从而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帮助我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换来了不少收益,在我第一间创业公司开拓的初期,花大量时间阅读标杆企业的书籍,同时在实践中无论客户有什么难题,我第一个回答绝对不是“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或不归我管”。立马回去学习或者请人帮忙,原本一天的时间可以解决别人两天或三天才能处理的问题,书就是我最好的导师和助理,便宜又绝对服从,一本书的钱可以让知识随时随地接受差遣。带员工也是相同的思路,我的员工必须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再比如,我学习古希伯来语,我的目标非常明确,跟着课堂寻求理解,不给自己原本忙碌的工作、生活节奏增加太多负担,我的目标不是当学霸。为日后全日制学习营造兴趣,顺便可以认识那群可爱的人。
第三个好处就是多读书带来工作能力的直线提升,这个道理很简单:两个厨艺相当的厨师参加厨艺大赛,一位面前分类整齐摆满了各种所需物品,另一个面前什么都没有。任他有天下一流的厨艺也没法现买原材料现做。现实中并非如此极端,一位面前原材料准备齐全、摆列整齐,另一位面前的凌乱且不一定齐备,那么比赛结果也会高下立见。作者指出读书与工作的关系时,强调只有良好的输入,才能产生良好的输出。读书可以提升的工作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营销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演说能力、人才培养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读书的第四个好处,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带来健康。人们面临的烦恼大多数都是相通的,你的焦虑和烦恼往往从优秀的书籍里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
作者作为神经科学医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即使烦恼的问题没有改变,了解到解决的方法,也已经帮助人们把忧虑卸掉一多半。圣经·彼得前书也说过: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祂顾念你们。上帝的顾念就是卸掉忧虑的方法,而不一定非得等到把造成忧虑的事情解决掉。
同时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曾经就缓解压力方面做过研究,以心跳数来测定读书、听音乐、喝咖啡、电视游戏、散步等的效果。结果表明,读书可以缓解68%的压力、听音乐可以缓解61%的压力、咖啡可以缓解54%的压力、散步可以缓解42%的压力、电视游戏可以缓解21%的压力,其中读书的效果是最明显的。
其他,作者还列举出了读书使大脑更灵活、在书海中碰到一本改变人生的命运之书、自我加速成长、获得愉悦感等读书的益处。这些益处本人都深感认同。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提出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方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是否可以轻松应用到我们的读书实践中呢?
二、“过目不忘”读书法的三项基本原则
首先,要通过一些方式让读过的书留在记忆深处,作者提出了“三次读书法”、“输出读书法”和“脑内物质读书法”。“三次读书法”即一周内复习三次,大脑的记忆规律是大量信息被海马体吸收,但海马体记忆时间很短,只有1-2周。经三次以上重复的信息会被贴上“重要”的标签,然后这部分被转移到大脑记忆的金库——颞叶部位,得以长期记忆。“输出读书法”就是通过一些简单可行的输出方法把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比如: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用笔在重要内容下面画线;给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向别人推荐你读过的书;将读书时的感想和名言名句写到朋友圈或Facebook上,与别人分享;写书评和摘要。我以前是读书有些坏毛病,比如所谓洁癖——坚决不能把书弄折或在上面涂写;后来拆书帮得到启发,书不是你的主人,书是为你服务的,可以在上面写,也可以贴书签。可以读完,也可以不读完,全凭你的需要。这一下把我从里面解救出来,真正开始让书为我服务。“脑内物质读书法”即经科学研究,肾上腺素、去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后叶催产素等脑内物质可以起到提升记忆力的效果,合理利用这些物质可以提升阅读记忆力。比如恐惧担忧情况下容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所以人在遭遇灾难时因强烈恐惧而难以忘记当时的情景。大脑在兴奋时产生多巴胺,目标达成产生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记忆。后叶催产素是有关恋爱的物质,当出现爱情或肌肤之亲的情况,大脑会分泌催产素。如果大家在读书时能让大脑分泌这些物质的话,就可以将书中的内容更长期、更清晰地记忆在脑海中,如果读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家的书你会记忆很久。具体的有效分泌这些强化记忆物质的方法后面会再提。
为什么我记不住读书的内容?其次,高效读书,就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作者称他每月读30本书,全部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比如坐地铁和等地铁的时间。东京上班族平均单程1小时,往返2小时。作者两个小时可以读完一本书。对于一般人来讲,两到三天的交通时间4-6个小时,读完一本200页左右的书应该够了。除了通勤时间,大家等人、办事排队等碎片时间约2小时,算下来每月就有60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利用上的话,即使速度比较慢的人也能读完10本书。作者有个非常棒的提醒——尽量不要在智能手机上处理邮件和工作,我之前住在西安的北郊,工作在南郊,尽量不开车选择地铁,目的就是省出来时间读书同时省出油钱可以来买书,但如果途中有一两个微信要回复的话,这趟40分钟的路程基本就和读书无缘了。后来我就决定多使用笔记本电脑,包括微信、钉钉都尽量在电脑上完成,如今被我忽略很久的ThinkPad X1 Carbon又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同时读书的数量也直线上升。
第三个关于高效读书的方法就是“深度读书法”,读书要达到至少能够和别人分享的水平,身边有些朋友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你问他读什么书,很乐意跟你分享书名和作者,但是问书里写了什么,很多人就说,不记得了……大家可能觉得分享书里的内容有难度,其实不然,跟大家吃饭喝酒时能够分享10-20分钟,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就算达标了。有人问作者,读书这么多是否只关注量,而忽略了读书的质?答案很简单,阅读是为了理解并记住内容,在这个前提下当然越快越好。一开始读书的质才是最关键的,不要太拘泥于速度,那是自然而然的事,读得多自然就快了。所谓的“速读法”或“速读培训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过目不忘”读书法的两个关键词
两个关键词:第一是:输出;第二是:碎片时间。
输出的关键:
输出法1:荧光笔——一边读一边画线;圆珠笔——一边画线一边写笔记;和三行读书法——寻找启发的地方画线(新的发现,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不必画了),一本书找到三处,每处一行,这本书的价值足够了。我推荐大家在有启发的地方贴上便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点,写下自己的应用计划。
输出法2:多角度劝人——电视购物读书法;有意识、主动从多角度给别人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获取的新知识。比如定个计划一周内以不同的方法给三个人推荐某本书。
输出法3:社交读书法——读书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名言警句,并附上自己的评论。尤其是点赞数量增多的时候也提升你多巴胺的分泌,增强记忆效果(我的原创观点)。
输出法4:提高水平后尝试新的挑战——写书评读书法。作者说如果你能达到写书评的水准,就证明你的“输出读书法”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我的书评和影评都在朋友圈里有一定浏览量,这是间接的证明吧,本篇读书笔记也是为了督促自己更高效的记忆。
输出法5:榨干书中的知识——西柚鸡尾酒读书法。我称之为柠檬果汁读书法,有一年去泰国,朋友端来一杯果汁,同时有一颗青柠檬,可以直接挤到果汁里,口感更佳。挤过的柠檬继续用力还能挤出一些汁子,当然挤得越多越划算。一本书也与挤果汁相似。通过提高汲取知识的能力,即使同一本书,在同样的时间也可以获得2倍甚至更多的知识输入。而以知识输出为目的的输入可以让汲取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
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不是无奈之举,反而记忆效果更好。至少有四方面原因:
1、时间限制会提升注意力——奥特曼读书法。奥特曼只能在地球上战斗三分钟,能量不足时,胸口的计时器会闪烁,发出警告。正是这三分钟的时间限制,激发奥特曼超强的战斗力。比如地铁时间相对固定,我们设定一个目标:15分钟读完这一章,与漫无目的的阅读相比,会更提高注意力。这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就相当于“奥特曼读书法”。
2、高效利用“干劲”,将时间合理划分的益处。作者作为神经科学专家,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初始和末尾精力比较集中。即“初始效应”和“末尾效应”,类似于我们通常说的开始时“豪情壮志”,结束前“最后一搏”。作者称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连续读60分钟,可以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如果把时间分割成4个15分钟的碎片去读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最大限度发挥15分钟的效用。即使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和专业棋手,连续几个小时集中精力也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如果把时间划分成比较短的单元,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精力集中。作者提出“15-45-90法则”,意思是人在15分钟内可维持较高注意力;45分钟是普通人注意力的边界;如果45分钟之间稍加休息,注意力可以延长到90分钟。小学课程、电视剧、足球比赛(半场)都是以45分钟为单位,人们睡眠的周期是90分钟。作者研究指出,如果5分钟的碎片时间可以读完10页,三个5分钟碎片时间可读完30页,但是如果有一个连续的15分钟则可以读完40页,这也再次印证了大脑15分钟高度注意力的成果。一天当中至少有8个以上的15分钟的碎片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如果实在想看手机,可以用5分钟以下的碎片时间,比如站台等待地铁的时间。
4、睡前读书效果会更好。读书不仅可以促进睡眠,睡眠过程中大脑也会将读书的知识进行整理,睡前读书对大脑的放松作用比听音乐效果更好。但是睡前最好不要阅读电子书和手机,发光的界面不利于入睡。
四、“过目不忘”读书法实操
这部分强调实践,我尽量用一句话总结这些过目不忘的读书法如何进行:浏览读书法——浏览目录、大致翻阅、把握整体,然后决定读书的目的、确定速读还是精读,然后设定目标决定几天读完;跳读法——书不一定从前到后读完,尤其是致用类图书,目的是为了获得启发和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找到“目的地”,在多巴胺旺盛的兴奋状态下阅读并应用;挑战读书法——选择具有挑战性难度的内容,使学习效果最大化,阅读速度可以随着难易进行调节;兴奋读书法——可能很多人都记得金庸作品的很多细节,阅读时的心跳、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让记忆长期保存;趁热打铁读书法——与购物的延迟满足法不同,好书不要等待,拿到书在兴奋的当下尽快阅读;百闻不如一见读书法——拜访喜欢的作者,让作者成为自己的导师,不要错过“相遇”的机会。
五、如何选书与买书?
1、读什么书比读多少书重要10倍,多读书并不能改变人生,能够改变人生的是读了多少对自己有用的好书。
2、阅读自己真正需要的书。大家都知道阅读经典是避免走弯路的好方法,但是有可能对你而言那些书难度太高,不利于阅读。你即便把那些书买回家,也根本无法给你带来启发和收获。这些与你的水平不符合的书不仅让你无法成长,还会白白浪费你的金钱。在基督徒圈子里这个现象更明显:一些经典巨著动辄几百甚至上千,记得李岩老师来西安时引用了一句彭牧师的话:很多传道人一看就不会读书,他们总是买一些别人都有的大部头书而不是自己教会真正需要的书。深以为然!作者推荐了个选书的简单方法,三部曲:守破离:守——学习基础知识的入门书;破——学习别人方法的应用书;离——探索自我模式的“突破”书。大部分总是希望买“离”类的书,尽管自己是一个初学者,却希望立刻得到高手才能体会到的深意。结果他们给自己一种错觉,感觉自己已经学了很多高深的东西,获得了虚假的满足感。这就是很多人明明读了很多书却无法成长的原因。
3、所以入门书其实是多数人了解基础知识和把握整体概况最佳的工具。
4、阅读你所崇敬的人写的书或者是他推荐的书。比如我这几年工作方面的成就得益于标杆企业麦肯锡系列的图书,以及赵周老师拆书帮推荐的系列图书,三联、中信、湛卢文化等出版的书;信仰上的成长得益于胖牧师自己写的书以及推荐书单,还有彭牧推荐的系列书单、冉云飞、郭暮云读书会推荐以及改革宗出版社、橡树、以诺文化等机构的图书。作者说,“与推荐哪些书相比,谁推荐的书更为重要”。我再次深表赞同。
5、除此以外,参考书评家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专业书店、网上书评及推荐等都是可以互相参考借鉴的选书方法。
6、建立广泛、均衡的阅读习惯,同时扩展自己的优势、克服短板,达到营养均衡、避免“信息”与“知识”的失衡。
7、最后,读书如同投资,作好短期、中期、长期的安排计划非常重要。
六、高效利用电子书读书法
我几年前从朋友圈淘了一个kindle,其实是从好兄弟那半买半送来的。再加上自己的ipad和手机,可以覆盖常见的电子书类型。不可否认,电子书的阅读有很多优势,但有些人说自己只能读纸质书。有一次听郭暮云讲座,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读书人穷讲究的情怀,电子书对他而言毫无障碍,我也体会到电子书的益处多多,尤其是kindle,非常好用。Kindle几乎可以存下你所需要的所有图书,相当于随身携带一个私人图书馆。出门携带非常方便,对于读书快、量大的人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工具了,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这里简单梳理下电子书的优缺点:
优点:便于携带;便于保存图书;比纸质书便宜,甚至有很多免费书;可以读到更多的书;购买后可以马上读,节约时间;随时可以回看;便于搜索;标注功能便于复习;方便在拥挤的地铁中阅读;适合老花眼,可随意调节字体。
缺点:缺乏整本书的厚度感;无法通过翻看短时间内浏览全书;不方便跳跃性阅读,不利于突然想看看结尾的情况,翻看较慢。
看了这些优缺点,两者配合将起到绝佳的效果。一般出门包里装一本纸质书,同时装有kindle,如果去时读完了纸质书,回程没有书读的情况下或者只记得关键词需要检索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kindle。比如,我前几天看见朋友圈别人转发某本书里的一句话,我想了解上下文,但那本书约一千页我根本不知道那句话在哪一章,拿出kindle输入几个关键词,很快就找到了所在位置。但手机的阅读体验比kindle还是差了很多,屏幕看久了眼睛的确不舒服,谨慎使用。从情感体验上我也更喜欢纸质书,但是电子书也的确给我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大家不妨试试自己更适合哪种阅读工具。
以上就是我读了《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这本极简入门书而写的书摘以及书评,罗列了读书的必要性以及读书、选书方法、阅读工具等。本来没打算如此赘述,但我仿佛看见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基于对他们的爱,我深深的盼望,这篇文字能够给他们带来些微改变,也希望娴于阅读的朋友们可以指正文中的疏漏和错谬,若认可其中一些观点,也烦请转发,或可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生命的改变,让我们一起从阅读开始。(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