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在时间上大体可归于文明反思时期的文学。但并非文明反思时期的文学,即“后”现代文学,都可以称之为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那么,这一文学具有什么特征呢?如果简要的概括一下,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揭示存在境遇,批判虚无主义;歌颂美妙事物,追寻神圣踪迹。”
世界黑夜时代是真理被遮蔽,存在被遗忘的时代。没有真理之光的澄明,存在之真被追忆,人们只有生活在灵魂的暗夜和精神的虚无之中。从而,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生的无意义,让现代人成为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漂泊者。在空虚迷惘中度过终有一死的短暂人生。但是,世界黑夜时代的诗人思者,面对人类历史上前途最渺茫,未来最绝望的时刻,并没有肤浅的揭示表面上的社会现实状况和个人生活际遇,而是从根本上揭示了存在历史的境遇和人类共同命运。也就是说,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并不是表现为现实主义,而是现代主义,更确切的说,不是写实的,而是象征的。
同时,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是对虚无主义的拒绝和抵抗。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对本真存在的忽视和遗忘,正是因为近代的形而上学及理性主义思想的不断膨胀,最终引发了虚无主义的疯狂蔓延。不但侵入到哲学和科学之中,更是渗透进文学和艺术之内。从而使人类文明,完全被笼罩在暗夜之下。而诗人思者的,却拒绝形而上学的迷惑和理性主义的虚妄,让真理之光在文学中照亮生活世界,为文明的暗夜,点亮一盏盏希望的明灯。
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不仅有揭示和批判,而且有歌颂和追寻。世界黑夜时代,也是诗意贫乏时代,随着上帝缺席,美妙事业也逐渐远离人类,一切都变得庸俗不堪,诗意正在生活世界中消失殆尽。而诗人思者们,同时也是美妙事物的歌唱赞美者,以对存在的追忆和美妙的吟唱,创造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让漂泊痛苦的心灵再次返乡休憩。而当诗人思者们一路歌唱着入于深渊时,神圣的踪迹也就开始不断的澄明显现。并且引导终有一死的先驱者们,达乎神圣者的光明国度。而当诗人思者们,将神圣之夜初熟的果子、美好的消息,带回到生活世界之中,以飨诗意贫困时代精神空虚的终有一死者时,世界黑夜时代,将不再为虚无主义所笼罩,本真存在的澄明之光,将作为驱散暗夜的晨曦,迎接神圣者的再次临在。
由于诗人思者入于深渊时,必须经历黑暗、痛苦和绝望。因此,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将呈现最为绝望的彷徨呐喊。同时,他们必然将得见光明希望,又体现出满怀希望的期盼颂赞。两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必然形成世界黑夜时代文学,异彩纷呈的辉煌景观,将世界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体现出文明反思时代文学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一种广义的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表现出先锋性,在思想上体现为启蒙性。是哲学思性和艺术诗性,在文学中的伟大结合。
尽管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无论是在十八世纪的初期,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不被时代主流文化所接纳,不为大众读者所青睐,但作为一种少数族文学,其存在的独特意义,不仅在于过去和现在,更在于将来,以至于永远。世界黑夜时代的文学,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表现为新千年文学。其对传统文艺精神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诗意创造与思想启蒙
文学中的诗与思,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与精神。诗意呈现的是身体之美,思想体现的是精神之真。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美与真的统一。诗意给人带来的是精神愉悦、心灵净化;思想给人带来的是知识增长、见解提升。诗与思的结合,将审美与求知两种价值赋予文学,从而使文学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
尽管从古到今,对诗意产生的源头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文学中的诗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令人精神愉悦的审美体验。那么诗意的来源,必然与对美妙事物的描写和呈现有关。美妙事物即包含美,即优美与崇高;又包含妙,即奇妙与神秘。而当这些美妙事物在小说、诗歌、散文,甚至音乐、绘画、戏剧中被加以表现时,诗意就被创造出来了。相反,一部缺乏对美妙事物加以描写的作品,往往是缺乏诗意的作品。一般来说,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文艺中,大多饱含诗意。只不过古典主义偏崇高、浪漫主义偏优美、唯美主义偏奇妙、象征主义偏神秘。当然,在具体的文艺作品中,根据主题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差异,诗意会有不同程度的复杂表现。
如果说,诗意来自对美妙事物的描写。那么,思想则来自对存在真理的探索。存在真理,既包括社会历史层面,也包括精神心理层面,还包括哲学文化层面。当对这些存在问题的思索,体现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之中时,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一般来说,现实主义偏重对社会历史的展示,现代主义偏重对精神心理的探究,后现代主义偏重对哲学文化的反思。同样,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对存在真理思考的范围,不一定只局限在某个层面。诗与思的结合,就是要在创作中将对美妙事物的描写和对存在真理的思考结合起来。
而从当代消费景观社会、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国文学发展现状来看。以80后为主的新锐作家的创作,诗意泛滥、思想不足,明显体现出不成熟性;而文坛主流作家的创作,则诗意匮乏,思想肤浅,明显体现出衰落颓败趋势。网络上流行的类型化写作,为商业利益所诱惑,期刊杂志上的体制内写作,为名利意识所驱使。很少能在这些通俗写作和功利文字中,看到诗意的闪现和思想的火花。中国在21世纪需要真正诗与思相结合的文学,而这一继往开来的使命,只能由新千年文学来承担。
诗与思对新千年文学来说,既表现在对美妙事物和理想生活的向往,筑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又体现在对宏大话语和意识形态的解构,认识生活世界的本真意义。即诗意创造与思想启蒙的结合。当然,这种结合殊非易事,但也并非无的放矢。在卡夫卡、昆德拉、王小波,鲁迅、萨特、加缪、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新千年文学先驱的创作中,诗与思相结合的尝试与探索已经日趋成熟,并且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习这些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创新。
2、现实批判与理想追求
现实批判与理想追求,是文学艺术所表现的两个重要方面。在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这两个方面曾突出的体现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创作思潮之中。虽然历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各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两者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并且各自都在向极端化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而新千年文学,则提倡创作中现实批判与理想追求两种精神的结合。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正因为人类有对理想的追求,才会产生对现实的批判。同时,正因为人类想让现实变得更加美好,才会不断的追求理想。两者实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新千年文学才提出了将两种精神相结合的要求。
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大体可以分为现象揭示与历史重温两个层次。现象揭示一般采取模仿的方式,再现典型环境中的生活事件,通过对不合理、不公正现象的揭示,来达到批判时代和现实的目的。而历史重温,一般采取追溯记忆、回顾往昔的视角,将对过去的美好时光、辉煌历史以重构的方式叙述出来,以此筑造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文学对理想的追求,大体可以分为本体探究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本体探究,一般运用象征的方式,表现特殊境遇下的人类生存图景,通过对超验性、神秘性本体的探究,来达到认识存在和本源的目的。而未来展望,一般采取满怀期待,憧憬未来的视角,将对日后的美好愿望,幸福前景以想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此建立理想目标。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更偏重对现象的揭示,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更偏重对本体的研究。而存在主义,则更加注重现象揭示与本体探究的结合。历史重温是一种消极的现实批判,未来展望是一种积极的理想追求。但是,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历史重温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而未来展望给人带来的效果恰恰是消极的。前者表现在浪漫主义和意识流小说中,后者表现在未来主义和乌托邦小说中。而在黑色幽默小说中,对历史的重温和对未来的展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人们更多的能从对过去的美好记忆和辉煌历史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而在向未来的展望中,却更多表现出对前途渺茫的担忧和对世界末日的恐慌。尤其是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这是“上帝死了”之后,人类信仰失落,精神虚无的时代境况,在文学中的反映和体现。从而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同程度的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近况来看,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在中国九十年代曾以“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的方式表现出来。前者沉浸于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原生态描述,后者迷恋于对民间历史故事的夸张化虚构。在拒绝理想和远离崇高的叙述中,将中国当代文学从“审美”的殿堂拖到“赏丑”的泥潭,并在新世纪导致中国文学的严肃写作滑向庸常鄙俗的悲哀境地。而文学对理想的追求,在新世纪之初曾在“青春文学”和“网络写作”中有所体现。但在80后作家的残酷青春叙事中,美好纯真的年代,充满了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不但难以给同龄人带来心灵慰藉,反而让他们更加觉得迷惘困惑。而“大话”、“日记”、“穿越”、“玄幻”文学,则在对以往经典的颠覆和对美好理想的嘲弄中,将通俗文学推向恶俗搞笑的无聊境地。
中国文学在21世纪之初,终结于现实批判和理想追求两种精神的失落。而新千年文学的种子,同时也孕育于中国文坛腐朽衰败的淤泥之中,并且艰难曲折的将枝茎伸出污浊的水面之上。而如果想要在21世纪开出朝气蓬勃的艺术之花,就要接受批判现实和理想追求两种精神的滋养。将现象揭示与历史重温相结合,我们才能在对往昔的记忆中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将本体探究与未来展望相结合,我们才能在对日后的期待中建立理想目标。新千年文学的先驱们,已经为现实批判与理想追求两种精神在创作中的结合,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而我们要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学使命。
3、人文关怀与终极追问
新千年文学,提倡人文关怀与终极追问精神的结合。文学即人学,这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命题,更是对千百年来文学创作的概括总结。如果说文学的诗意呈现,体现了其审美之维;思想启蒙,体现了其求真之维。那么,人文关怀则体现了其向善之维。如果说诗意呈现的是文学的身体之美,思想启蒙表现的是文学的精神之真,那么人文关怀体现的则是文学的人性之善。因此,从古至今,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同时包含了真善美三个维度。作为文学的灵魂,人文关怀决定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如果一部作品,只具有艺术性或真理性,却缺乏人文性,那么是不会长久流传的。因为一部能真正感动人类心灵的文学作品,文字中无不包含着对人类的理解,对人生的认识,对人格的尊重,对人性的热爱。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项重要的文明成果。既包含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又具有对他人的尊重和热爱。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对自身关怀的一种体现。但是,人类并非抽象的存在,而是在具体的时空中存在的存在者,是世界中的此在。人在认识和理解自身时,难免会去追问一些关于人的最初起源、生存意义、最终归宿等问题。因此,人文关怀与终极追问,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人文关怀是一部文学作品的人性,是向善之维。那么,终极追问则是一部作品的神性,包含着超越之维。从而,我们可以说,艺术性呈现的是文学的身体之美,思想性表现的是文学的精神之真,人文性体现的是文学的人性之善,超越性体现的是文学的神性之谜。只有一个方面突出的作品,或许可以被称为是一部杰作。但若同时具备以上几个因素,则可以被称为史诗巨作。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文主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具有较明显的人文关怀性;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则具有更多的终极追问性。因此,人文关怀与现实批判,理想追求与终极追问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来说,那些具有明显现实批判色彩的作品,无不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而那些具有更多理想追求色彩的作品,大多包含了终极追问特征。
从21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现状来看,作为文坛主流的严肃文学,不仅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精神,更没有理想追求和终极追问维度。已经沦为一种伪纯文学,正在走向被时代淘汰的过程之中。而文坛之外的通俗文学,则完全是一种为迎合图书市场而出现的批量生产的类型文学,毫无人文关怀的气息与终极追问的痕迹。因此,在中国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真正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但是,作为文学发展的过渡期,无论是80后一代作家的崛起,还是网络写作的出现,都为新千年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准备和促进作用。新千年文学如果要真正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作为应有的贡献,就需要在创作中继承人文关怀的传统、发扬终极追问的精神。从而将诗意贫困时代的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