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后交流碰撞的第二个问题是:运用心理学的“ABC情绪疗法”解决孩子xx问题
我觉得没有幸福的老师,就教育不出来幸福的学生。同样,要想解决学生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的问题。所以,我今天要谈谈自己如何利用ABC情绪疗法解决我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不写作业的焦虑问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ABC情绪疗法。
百度上对ABC情绪疗法的解读如下: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其次,如何利用ABC情绪疗法缓解我对学生不写作业的焦虑。
学生不写作业是A,导致的结果是C,不管哪个结果都是我的认知和信念B造成的。因为不写作业,带来的后果只是在期末考试后才知道。如果我的信念B是学生不写作业,是蔑视我的权威,是态度不端,是错误的,甚至上升到道德问题,我就会认为这是个非常大的事,学生非常不对,后果也很严重。我的焦虑感就会增加,与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也会更激烈。
实际上所有这些信念都是来源于我内心的恐惧,我担心学生不写作业会影响成绩,会造成我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在学校考核中落后。说到底,我对学生的指责和对学生不写作业的焦虑,源于我对自己利益和患得患失的焦虑。
但是,如果我的信念B发生了变化呢?我会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不写作业?我去调查原因,发现有如下问题:1.当天作业太多,没有时间。2.忘了写了。3.学生觉得作业太难,不会写。4.学生觉得作业太简单,写不写无所谓。5.学生昨天生病了,所以没有写。……
知道了为什么?我就会去做分析判断,哪些属于我布置作业的问题。所以,我要采取行动:
第一作业分层。听说读写作业可以选择性的去做。比如,跟读作业,成绩好的选择背诵,成绩一般的选择跟读。写的作业,成绩一般的学生选择抄写,成绩好的学生选择自己造句或者用英语写文章。
第二,创新作业形式。英语作业可以是抄写,可以是手抄报,可以是视频录制,你的手抄报可以是思维导图式,也可以是海报式,如此等等。
第三、建立考评和奖励机制。和平时的课堂表现与作业挂钩。如果小组考核优秀,周末免作业,如果能背会课文,就免做抄写作业。如果听写连续都是满分,周末不做抄写作业。
如此,我发现结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教的班级55人,基本上53人都能按时交作业。专注于过程,不执著于结果。我的焦虑感消失。
不同的认知和信念,会带来不同的结果。遇到问题,先问是什么,再问为什么,最后才去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这样我们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时会少走很多弯路。
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问题学生是一面镜子,既能透过他们看到家庭教育的问题,也能透过他们考验我们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让我们把“问题”当作“课题”去研究吧,与问题相伴,在研究中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