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自公众号“醉解红楼”,转载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感恩
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据书中说,贾政自幼酷爱读书,所以是很受器重的,最后他没有经过科举,在父亲过世的时候,直接被皇帝额外赐了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所以贾政虽然是个读书人,其实也没有经过科举,至于如果参加科举能不能成功,也就不能猜测了。所以贾政虽然是读书人,可是到底读得好不好,并不明确。
关于贾政,人人知道贾宝玉见到他如同鼠避猫,因为贾政很强调读书,时时刻刻要求宝玉认真读书,并且要求严格,弄得不好还要挨打,所以宝玉确实是很害怕的。可是贾政其人本身是不是有才之人呢?我看未必。贾政其人古板,才华有限,只会循规蹈矩。他对宝玉的不满从其抓周时节就开始了。他固执地认为,抓周选了脂粉钗环的宝玉,势必是一个好色之徒。对一个仅有周岁的婴儿抱有这样的成见,真是令人惊讶。之后贾政也是一直逼着宝玉读书,对于贾政来说,读好圣贤书将来科举及第就是最佳的人生道路。贾政的威逼,也许正是导致宝玉对仕途经济学问谈虎色变的原因之一。
贾政自己说过,从小他就在诗词方面才华平平,而科举之途,他也并未走通,只是仰仗祖上的关系,得到皇上的照顾,直接入部习学并升任员外郎。所以贾政的才学是仅限于喜欢读书,并不见得读懂了书,也不见得增长了智慧。
贾政有一套仕途经济的理论,而且他的条条框框更多,贾宝玉之所以听到他父亲都害怕,是因为这两个人真是天差地别。他们的喜好,接人待物的原则,看待事情的角度,都截然不同,所以分处于两极,不能相互欣赏,也不能互相理解。贾政代表的统治阶级,不知其自身的平庸无能,却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宝玉,视其为无用的废物,可叹!
贾政看人眼光如何呢?你看他的妻与妾就大致有个了解了。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妻,为人慈祥和气,没什么情调情趣,才情见识和贾母相差甚远,王夫人固然是政治婚姻的选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贾政眼光和志趣的体现。因为贾政和王夫人生了三个孩子,贾珠、贾元春和贾宝玉,而贾政与周姨娘并无子女,与赵姨娘也只有两个子女,贾探春和贾环。
所以,贾政还是比较中意王夫人的,不仅仅是父母安排的婚姻,也是贾政自己比较中意的夫人。王夫人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王夫人本人很随和,顺着贾母安排一切事情,除了吃斋念佛,会亲访友,迎来送往,王夫人几乎不做什么。她不像贾母有众多爱好,有各种情趣,她只是随着贾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贾母更喜欢王熙凤。
王熙凤虽然也没有什么情趣,爱好,才情也很有限,连字都不认识,可见没读过书没受过教育。但是王熙凤有一张巧嘴,能说世俗的笑话,通人情世故,所以能用最简单的玩笑令贾母开心,在规矩众多礼教森严的封建大家族中,这种小小的轻松的玩笑能独树一帜,也能令见惯了各种场面经过了无数风浪的封建大族长放松并体味人间亲情的乐趣,所以贾母很喜欢。所以王夫人和王熙凤都是没什么学识的,可是王熙凤要更讨巧讨喜一些。
而王夫人与家中其他女性相比之下,其人本身就是很无味很寡淡的一个人。不过王夫人手上有几张王牌,她是贾政的正妻,王家的长女,又生了大富大贵的贾元春,衔玉出生的贾宝玉,还生了短寿但是延续了香火的贾珠,贾兰是王夫人的亲孙子。所以王夫人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因为她的地位,她的种种无味寡淡也就被忽略了。毕竟,王夫人虽然无才无能,但是毕竟还是很顺从贾母和气待人的,所以她也没有大的不是,仍然执掌着贾府内政大权。这里分析王夫人其人,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贾政的喜好和趣味。
贾政和王夫人,无疑是非常恩爱的,恩爱本身就是一种欣赏。所以王夫人其人,体现的就是贾政的生活趣味。王夫人所代表的出身名门,中规中矩,没有个性,没有意趣,不阅群书,不习音乐,只是遵从长辈,相夫教子,就是贾政的理想生活伴侣。
再看贾政的妾,贾政不似贾赦妻妾成群,他是读书人,有节制有体面的人,所以书中说到的贾政的妾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臭名昭著的赵姨娘。如果说王夫人生了三个,说明贾政和王夫人恩爱,那么赵姨娘生了两个,至少说明贾政是比较喜欢赵姨娘的。周姨娘是书中只见其名不见其人的一个,周姨娘一无所出,也很少生事,也没有大事小事提到她,所以这个人对于贾政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可以推测,周姨娘有可能并不是贾政自己选的,而是按照贾府的规矩,在他年龄大了之后,贾母从丫鬟里选了有德的人给他收了房,但是因为没有美貌,又是丫鬟出身,所以不得贾政的喜欢,所以一直没有所出。
这种一生无儿无女,可不代表这个人必定是不会生,而是代表这个人不得宠。你看贾赦的邢夫人,一生无所出,因为贾赦是个风流成性的人,他的小老婆全是美色精品,贪多嚼不烂,年轻美貌的还消费不完,怎么会和邢夫人恩爱呢?所以邢夫人只是一个摆设。再看尤氏,她也是一生一无所出,贾珍也是同样,宁国府里有点姿色的都不会放过,隔代的也不放过,亲戚中年轻貌美的也不放过,哪里还有精力和尤氏亲热?所以尤氏也没有所出。这个周姨娘也是一样,因为贾政常年做官,劳碌在外,本来精力就有限,王夫人是有背景有家世地位的,也是贾府的内政部长,所以贾政和她要保持亲密的关系。赵姨娘有美色,所以贾政也和她比较恩爱,剩下的精力不多,周姨娘也就无暇顾及了。所以周姨娘在贾府是真正的可有可无。
赵姨娘一看就知道是贾政自己挑中收房的。为什么呐,根据她的品性,可以知道必然不是大家出身,如果她是贾府的丫鬟中被贾母挑中给贾政收房的,那么她的才情品性绝对不会逊于周姨娘,可是不然。
赵姨娘最突出的优点恐怕就是美貌。你看她生的探春,美色才智都和宝钗黛玉不差什么,而她的性格可能算是宝钗和王熙凤的中和,有威有节有智,在未出闺阁的小姐里真是鹤立鸡群了。能生出探春这样的小姐,赵姨娘本来资质相貌不算差。可是赵姨娘不是大家闺秀出身,看她兄弟赵国基对贾环巴结的样子,贾环出去上学,赵国基赶紧站起来相送,可以看出她的出身肯定很低。
赵姨娘也算是一个伶俐的人,不像周姨娘若有若无,她还能笼络贾政,所以也不是很笨很呆。可惜赵姨娘出身不好,是比较外围的丫鬟,没有经过贾母的调教,所以家教严重不足,完全没有见识,也不懂大家的规矩,往往因为自己谋取一己之利,导致探春左右为难。赵姨娘能和小戏子当众打骂,可知其教养修为非常差,很没品。
你再看赵姨娘几次骂人的用语,简直是市井污秽谩骂的语言,不堪入耳。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贾政还是很着迷很喜欢,不仅收房,还经常和她住在一起,连生了两个孩子,书中也经常提到贾政在赵姨娘处下榻聊天。可见贾政看人的眼光,实在是很差。喜欢赵姨娘的贾政,有什么资格评论贾宝玉是不是好色市井之徒?
你再看贾政和王夫人给贾珠挑的媳妇,李纨,活脱脱又是一个王夫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中规中矩,年纪轻轻就守寡,可是她还是随份从时,并没有悲叹沮丧,在花红柳绿的大观园里,看到天真烂漫灿若云霞的小姑子们,她自己却甘于过形容枯槁的日子。可知李纨受封建礼教的荼毒至深。李纨也没有什么情趣,除了带着小姑子们做针线,她一无所长。比如惜春擅于作画,探春喜欢作诗,迎春和探春能下棋,李纨除了学习过列女传,真的是一无所长,只能带着贾兰过本分的生活。所以李纨,其实是王夫人的副本。贾政和王夫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给贾珠挑了一个符合封建大家族要求的本分媳妇。
贾政其人,实在是最普通最平凡最无才情意趣的,可是他偏偏按照自己的条条框框来给贾宝玉削足适床。所以贾政不喜欢宝玉,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如果贾政很喜欢宝玉,恐怕宝玉其人也是行尸走肉,一无可取了。所以贾政之不取宝玉,贾政之毒打宝玉,贾政之恨铁不成钢,都是说明宝玉是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汇聚,不是凡夫俗子,故难以为俗世所容。
贾政毒打贾宝玉的一段,是新旧两种势力冲突的顶峰。贾政自认为是封建家长,有管教儿孙的义务,所以他一气之下,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清缘由,直接根据自己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比如贾环的证词,连审都不审,直接把宝玉绑上了刑凳。这种做法不妥到了什么程度?!就算是衙门审案,也要有个弄清是非曲直的过程,贾政打人,完全是封建家长制的泰山压顶式,我说你有罪你就有罪。一口气直接把宝玉打了个半死。好在他打的是臀部为主,要是乱打一气,恐怕性命都不保。可知贾政为人,也并不如他自己所标榜的,头脑清醒,有节制有规矩。连自己的父亲尚且如此,宝玉还能指望谁来理解他,支持他呢?此次挨打,除了林黛玉和贾母是真心心疼宝玉,替他难过,为他伤心之外,其他的人,包括宝玉的亲妈在内,都认为既然没把他打死,那么这顿打还是非常必要的,是为了挽救宝玉才打的。可知,彼时社会风气之黑白颠倒,农夫抽着千里马犁地耕田,埋怨千里马不如驴子蛮牛好使,也可见一斑了。
宝玉是一个不为世俗所欣赏的人,可是他到底做了什么呢?无非是不喜欢读所谓的圣贤书而已,他并不是不读书,而是不读科举的书,对科举没兴趣而已。你看宝玉的见识才智其实非常杰出,和那些贾政所结交的清客相公相比,宝玉算是才高八斗了,仅是看贾政带着宝玉和众人一起游大观园,给各处命名,提联,讲解知识的情况就可知道了。不管是述古还是论今,就没有宝玉不拿手的,也没有众清客相公能出其右的。所谓读书不过是读腐书。
想想宝玉如果只是成长为和贾政一样的平庸的中年人,或者是还不如贾政的那些奴颜婢膝的清客相公,那么宝玉读那么多圣贤书有何意义呢?就像贾母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和张神仙的一番对话。张神仙对宝玉是赞叹有加,说宝玉和当年的国公爷一个稿子,此语令贾母泪流满面。又说到处看到宝玉作的诗写的字都好的不得了,怎么老爷还说宝玉不喜欢读书呢?这些话都是真正的神仙说的实话。明明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孩子,他的诗他的字四处流传的,都是很出色的作品,为什么世人还说他是不好学上进,贾政还要为他不喜读书而打骂他呢?到底贾政的标准,世人的标准对不对呢?贾母对宝玉的喜欢和疼爱,未必就是溺爱啊。
贾母偏爱贾政不喜欢贾赦是很明确的,但是贾母对贾政也说不上多喜欢,特别是和宝玉比起来。这里面不仅仅是隔代亲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贾母和宝玉之间,是惺惺相惜。贾政、王夫人、李纨、贾兰这些人,虽然都是贾母关心照顾的孩子们,但是贾母和他们之间,缺少一种心灵相通。贾母最喜欢最了解最欣赏的,是宝玉。
简单地说贾母溺爱宝玉,其实是不了解贾母也不了解宝玉导致的误解。贾母绝对不是一个腐朽老太太,贾母的情趣爱好风情品味真不是常人可比,薛宝钗曾经说过,她来这几年,冷眼看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在众红学家看来是讨好老太太的话。其实这是一句大实话。凤丫头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不够见多识广的聪明孩子而已。她只是靠聪明劲和巧嘴讨人喜欢,这和用才情智识慧眼胸襟来令人叹服的贾母比起来,真是逊色多了。宝钗的话,虽然难免奉承之意,但也是说了实话。这样的一个人,自然看待宝玉的角度和贾政、王夫人都不同,贾母是真正能看到宝玉至贵者宝,至坚者玉的人,是和开篇时的贾雨村一样,把宝玉看作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但生不逢时偏逢末世故而不为世人所赏识的一个老神仙老祖宗老寿星啊。
贾政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如宝玉在和袭人私下里说过的,是禄蠹,他们自己读腐了书,不识美玉,却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切割和氏璧,视作无用的石头而已。而偏偏贾政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在大家庭里,还代表着正义,正确,正派。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难免这所有的人,都是颠倒黑白,带错了标签的。
贾政这个人物,说起来非常幸运,你看他的五个子女,都不是寻常之辈。大儿子贾珠,最像他和王夫人,比较符合封建社会的规范,贾珠的遗孀就是李纨,他们之间还育有一子贾兰。这小一辈的一家子就是贾政王夫人和贾珠这几个人构成家庭的翻版。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早年就带着丫鬟抱琴入了宫,最后被任命为贤德妃,成了贾府的大贵人、靠山。
之后是二公子贾宝玉,这是衔着通灵宝玉降生的仙骨异人,可惜在贾政的这个小家庭里堪称异类,也很不受父亲喜欢,几乎是被贾政看作家庭的耻辱,但是不管贾政怎么看,贾宝玉都是与众不同的,如宝似玉的人物,亦深得北静王之类具有仙风道骨的高人的赏识;
再之后是和妾赵姨娘所生的文能作诗武能理家的贾探春,最后也成了一个王妃,只不过这次是远嫁藩国,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最小的儿子贾环也是和妾赵姨娘所生的,是一个品性和赵姨娘相似,猥琐不堪的人物。贾政所生的五个子女,可谓鱼龙混杂,精彩纷呈。生一个皇贵妃已经是奇事,谁知还生了两个,只是一个远在藩国,更不必说还生了半人半神含玉出世的儿子,谁能不感叹贾政一家藏龙卧凤。
可惜,贾宝玉就好像一块蒙尘的宝玉,贾政本人看不到他的宝贵才华和品性,他只看到尘埃。这些尘埃,就是来自世俗的偏见,那些以读书取功名为正途的迂腐禄蠹对鄙视俗务厌恶肮脏的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宝玉的偏见。所以,贾政的眼中,王夫人的眼中,差点打死宝玉都是为了他好,为了对得起祖宗;其实他们为的是自己的名声,自己的晚景,并不是真正为宝玉考虑。不为世俗所认同,不为庸人所接受,宝玉一直在父母设置的思想牢笼中生活。
贾政,为什么叫做贾政?一方面是他就是统治贾宝玉的人,代表当政者,也许可以影射所有高高在上自命圣贤正统来愚民控制民众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就是讽刺他的一本正经。他是以正统自居的,所以他看不惯宝玉,一定要剪除他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逼其就范。在贾政眼中,喜欢和姐妹们在一起玩耍,不喜欢和政客门生来往的贾宝玉就代表好色之徒,这真是一本正经的家长作风中典型的偏见。贾政推崇的为官作宰的读书人,首推贾雨村,这个人之前是个被罢官的读书人,有良心有思想,所以被排挤罢官了,他罢官后还当过甄宝玉和林黛玉的老师,为他们的鄙弃世俗的思想奠基功不可没;反而是在第二次为官作宰之后,和四大家族的利益纠缠在一起,跟着飞黄腾达,变得人面兽心。贾政推崇的贾雨村,就是一个人面兽心的家伙。贾政的一本正经,光宗耀祖,到底体现在何处?他连人和兽都分不清。
再看贾府里面热衷于仕途的人都是什么嘴脸。贾赦,袭承了荣国府的官位,在朝廷里当着大官,可是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和小老婆喝酒,这是最典型的酒色之徒。贾珍,袭承了宁国府的官位,也在朝廷里当着大官,可是他不仅和自己的小老婆喝酒,还和所有的女眷纠缠不清,使得整个宁国府成为污烂淫秽之所。贾蓉,也捐了官在身上,同样是一个乱伦无耻之徒,他和贾珍一样,有其父必有其子。
贾琏,也是捐官在身,虽然不似前几位那么荒淫,但多少应归功于他厉害好吃醋的老婆王熙凤的严管,如果他也是娶了续弦,完全不敢管他,恐怕也会闹个天地颠倒。这些人,如贾琏的仆人兴儿对尤二姐所说,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读书人,考取功名不利,就捐官或者袭官,都在朝廷上做事情,属于符合正统的人生,但是你看看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哪一个不是比贾宝玉淫乱无耻百倍?可是贾政却认定喜欢和女孩子来往交流的宝玉是好色之徒,应该打死。这岂不是最最典型的是非黑白颠倒的世界?真假不分,对错不分,正邪不分,所以贾政,也只是假的一本正经,假的正统,假的正道。
归根结底,一贯一本正经的贾政,其实是一个才学平庸,眼光平平,只会用世俗的条条框框来衡量评价他人的蠢材。可惜,在当时的朝政制度下,这就是最稀松平常的现实。没有才华的蠹虫统治了整个国家,而有才学的高人则被看作异类备受压制,曹公所刻画的小小一家人,何尝不是世俗的镜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