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年轻过,但谁又能永远年轻?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放过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把你推进中年人的行列。
孔子曰:“四十不惑。” 那是在两千多年前。
而在今天,40多岁的人们越来越迷惑:为什么没有年轻时活得快乐洒脱?为什么越活肩上的担子越重?越往前走步履越艰难?
40多岁,不惑之年的人们,基本上都已成家,这时的孩子还未成年,父母却已经年迈。
这些人真正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才深切地体会到肩上扛着的责任有多重。
小品《黑夜里的脆弱》真实地揭示了压力山大的人们的现实生活。
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里,那些独自闯荡的人们。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把自己逼成了双重人格。
只有面对黑夜,他们才能释放真实的自我,发泄自己内心的郁闷。
但是黑夜一旦褪去,他们会重新打扫狼狈不堪的心情,元气满满地投入工作中,生活就这样在日复一日地循环中度过。
电视剧《第二次拥抱》,真真切切地讲述了已经步入中年的家庭,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忍辱负重的奋斗故事。
第一个出场的家庭是方原家庭。他们有一对双胞胎儿女,丈夫事业有成。
方原因为孩子放弃了原先的记者工作,成为了家庭主妇多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丈夫被官司缠身,事业陷入困境。
方原果断地卖掉房产、卖掉股权,换回了丈夫的自由。但他们也因此而又回到了负债累累,一贫如洗的生活。
迫不得已,他们重新租房,重新找工作,一切只能从头再来。
丈夫曾经是资深的音乐制作人。对音乐的创作有着极高的要求。
然而,为了生计,不得不被迫降低自己的职业标准。还要忍受某些所谓的流行歌手的无理羞辱。
方原年轻时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媒体记者,面对家庭的困境,决定重新出道。
然而,时代发展太迅猛。因为年龄偏大,又因为经历了八年的家庭主妇生活,这些都成为她一次次在求职中碰壁的理由,让她开始怀疑世上还有没有公平?
是啊,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每个人也早晚都会过上中年人的生活。为什么社会就不能给中年女性更大的宽容度?
历经磨难,历经一次次的心灰意冷,在原先老同事的帮助下,方原终于能够重回职场。
进入职场才发现,她年轻时红极一时的纸媒时代已经没落。
对于95后同事口中的那些网络新词“瓜组”、“梗”…,她听得是一头雾水。
面对20多岁的年轻小姑娘的指责挑剔和冷嘲热讽,以及对重出江湖的中年女性的嗤之以鼻,方原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优秀记者,除了忍,只能用时间来证明自己。
相对于95后的年轻小姑娘,方原是老了,但是她年轻时打下的坚实的职业基础却不容小觑。
通讯设备地快速更迭促进了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各种娱乐八卦新闻已成流行趋势。这也成为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潮流。
也许是因为社会压力太大了,所以人们只想利用空闲时间娱乐一下,看个热闹。
但里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确实少之又少。这就为娱乐八卦的自媒体提供了适合生长的土壤。
而真正有意义的文章、励志的文章,被冷落到一旁。
于是也产生了太多的自媒体写手,盼望着一夜之间因为写娱乐八卦文章爆红甚至暴富。
那些有写作功底的作家编写的剧本,却因不能迎合现代人的这种娱乐需求而被拒之门外。
就像剧中的第二个出场的家庭中的作家一样,他辛辛苦苦写了三年的剧本,能够真正引导年轻人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剧本,却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才能拍成电影。
就是为了能有好的卖点,一切以赚钱为目的,一切以经济利益至上。
而在作家看来,真正的利益应该是在精神上有利于人类的。
真正的作品应该是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
而不是为了迎合大家地哈哈一笑,笑过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是白白地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所困,作家也要生活。
为了赚钱养家,为了买房,不得不一次次妥协让步,把门槛放得一低再低。
最后,作家终于还是守住了底线。他宁愿不挣这份钱,也不能让自己的作品被一些毫无意义的元素腐蚀掉。
因为他不想让垃圾作品毁掉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家于是去继续寻找自己的同频人。他相信,这个社会上还有有思想的人存在,还有有价值的作品能够被得到认可。
方原也一样,对她这种曾经非常优秀的纸媒记者来说,自媒体的娱乐乱象让她无法接受。
但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面对现实,逐步适应这种现实。
可她并未因此而丢掉作为媒体人的道德的底线。她在现实和底线之间进行平衡,学会了取舍。
中年不易,孩子需要去耐心地对待,好好地培养。老人需要抽时间去陪伴。
工作上更需要去拼搏奋进,需要同无牵无挂的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竞争,还需要去适应社会的潮流、思想的潮流。
中年人同时也面临被淘汰被替换的危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经验越多、人越老越值钱。
每一位中年人都是从年轻走过来的,每一位年轻人也都会逐渐步入中年时代。
中年人的困惑,中年人的危机,也许只有到了中年才能去真正地体会。
中年人的生活啊,就是处在幸福不常有、痛苦不常在的状态。
没有谁能够真正放得下肩上扛着的重担,潇洒地走过自己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