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在学习《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在027讲,发行承销(上)这一课的末尾,香帅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进入投行的必要素质是什么?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评论我看到这个评论的第一反应是,原来贫穷真的是一种优势吗? 连贫穷这个明确的贬义词也有它正面的一面,所以,以前听到过的哲学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真的是真的吗? 那么区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答案是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行动。
这个话题聊到这里又一次向认知的层面靠拢。日常中,我们能看到的认知误区有多少呢?
上周五跟同事一起聚餐,两个40+年龄的同事聊起来自己的娃未来的职业规划。其中有一个同事非常坚定的站“性格决定论”,另一个同事坚定的站“自由发展论”。
我问“性格决定论”的同事,为什么? 他说,你的娃如果不是一个定得下性的人是不可能做一个工程师的,那么他可以尝试去做理发师。
我......,那你知道我刚毕业工作一年的时候有多少同学说过不适合搞研发吗?几乎没人说适合! 现在一样做得很好啊,很多都是公司里的顶梁柱了。而且,你说的“坐得住”其实就是专注的问题,那你知不知道其实人注意力分散是写在原始基因里的? 因为在原始狩猎时代,人类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注意力这个是需要修炼的,很少有人天生就很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闭症儿童中会出现一些“天才”了。
后来我们又聊了一些看过的书,比如《人类简史》《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刻意练习》等等,我觉得他最后认同了我的观点,很开心。
对另一个同事,我觉得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每个人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到后来却各有各的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后天的环境的输入不同,而这个输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自身和他的引导。
跟大家聊天的时候,我很明显能感觉到大家认知层面的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给我的感觉很多时候有一种放任或者“认命”的态度在里面,或者这只是一时闲谈时的表现,但还是让我觉得不舒服。所谓“命运轮回”的契机就掩盖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微小细节里吧。
在这里提醒自己,保持警惕,读书和学习是精神食粮,一日缺粮或可忍,三日不读书,面黄肌瘦,三月不读书则面目可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