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

作者: 七月秋讲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11:42 被阅读0次

     

    空白

          空闲时我大多喜欢干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反复的刷微博哪怕所有的内容都看过一遍;看曾经看过的无数次的动漫,尽管所有的情节都了如指掌;强迫自己无休止的睡觉哪怕自己没有一点睡意。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偶尔有兴致的时候也会随便画点画,或者听听电台和轻音乐。至于其他一些需要费哪怕一丁点脑力和体力的事情我内心都是拒绝的,包括和朋友聊天聚会。

              虽然我也明白友情需要经营,长久不联系必然疏远这个道理,但是如果长时间的用各种方式和朋友保持联系只会让我觉得十分疲惫。我是那种需要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空间和时间来独处的人,只有独处才能更好的修复我的情绪,并让它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不至于过于焦躁和易怒。所以很多时候朋友约我出去聚餐或是喝茶我都是拒绝的,每当这时便会有些朋友们问我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了,或者是不是哪里是不是得罪到我,所以我不和他们一起玩。

            有时候我也会纠结为什么自己相对于热闹更偏爱于独处,是不是孤僻,或者自卑?直到后来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外向的人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才明白原来人与人之间放松的方式并不是相同的。

            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最好的放松方式便是与朋友聊天聚会,他们通过与人相处时吸收能量给自己的精神充电。而对于内向的人而言,最好的能量修复办法则是通过独处,比如一个人发呆,看书,听歌,甚至睡觉。

            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都是守恒的,有人热闹,自然就有人安静;有人积极向上,也有人安于现状;有人闪闪发光,就有人平平淡淡。就好像能量守恒一样,如果把每一个人都比做是一个能量体,那么有人能量多必然就有人能量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维持一个稳定。所以当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同时其实并没有必要去否定和质疑自己,而是应该先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最真实自在的你,你最适应也最习惯的自己。人生短暂,当然要让自己用最舒适自由的方式过这一生。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就是我在独处时随意翻知乎无意间看到的,记得刚看到这句话时我便有种莫名的灵魂被震动感觉,所以后来我便把它复制粘贴到了我的朋友圈、空间之类朋友能看见的地方。我企图找到能和我一样对这句话有共鸣的人,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评论我的好友中,我并没有发现有相似的灵魂。

            朋友A说“这就是生活的表象吧”,我回她说“这难道不也是生活的本象?包含着所有的悲欢喜乐”。

            朋友B说“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我说“或许‘人的悲观并不想通’才是这段话的精髓所在吧”。

            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们都是从怎样的角度去理解这样一段话的,才有了上面那些评论。

            这句话的原文出是自鲁迅先生的《而已集•小杂感》——“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很简短易懂的这一段话,用更直白的话来翻译就是“你有你的悲欢,我也有我的喜乐,每个人都各自的生活和情绪。我的生活不会因为你在经受悲苦而变得同样悲苦,同时,你的痛苦或许我会感受到惋惜和同情,但却不一定能够感同身受。 ”

            记得当时看到这一段话时我心里唯一的也是最深的感触便是“人的悲欢并不相通”,甚至我还私下以为大家应该都是这样的感受,所以看到朋友们的评论时其实我是有些惊讶的,但是随后也了然。

            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人生并不相同,对于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自然也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的不同。

            并且世界本就是多元化的,万事万物也是多元化的,同一件事情哪怕是同一个人,只要稍稍转变自己的角度或者思维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触。人与人思维的不一致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企图让所有人的思维和自己一致反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倘若恰好有人与你的思维一致,灵魂发生碰撞,那可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其实稍微观察一下我们周围就能发现,类似鲁迅先生那段话的场景是极为常见,甚至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时常发生。比如同样的时刻,这个病人病情加重家人焦虑担心,而那个病人却慢慢痊愈家人开心愉悦;这个人得了癌症,而他的邻居却在外面旅游,这个人在为下一顿饭忧虑而那个人却在随意买买买挥霍钱财……

            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是这些事件的主角,那么我们大多正承受着这些事件所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而这时不管我们是悲还是喜,我们的注意力大多都是在自己身上的,并不会过多的去关注他人。但是倘若我们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场景大概也只会觉得吵闹吧,毕竟只有当人们处在相同的处境里时才更容易产生相同的情绪。

            而鲁迅先生他正是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并极为敏感的扑捉到了这些事情里的无奈和感慨,然后细致准确的把它们给描写了出来,并把所有的情绪用“人的悲观并不相通”这短短几个字展现的淋漓尽致。

            类似的描写还有更为大家所熟悉的“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刺不到你身上,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很多事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会明白那是什么感觉。”这句话最开始的出处我记得是来自一本小说,小说可能看过的人不多,但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看过或者听过,甚至会觉得十分在理。其实这句话和鲁迅的那段话即有相通之处,相通在于他们都可以用在相同的环境里。只是它们又有所不同,不同在于鲁迅先生的话里更多的情感是无奈和叹息,没有过多的评判,而小说里的那两句话却隐隐有些不被感同身受的小愤怒和失望。

    空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空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n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