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cache.qq.com/tencentvideo_v1/playerv3/TPout.swf影片链接
题引:
这是一部没有对白的电影,因为它所要表达的东西恐怕简单的台词已经无法承受。
它讲的是人的物化吗?那么不如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它讲的是人生无意义吗?那么不如去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它讲的是人性泯灭的社会吗?那么不如去读鲁迅的《狂人日记》。
1、
那这部电影究竟讲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这部电影的名字:
“El Empleo。”
意即:
“雇佣人生。”
也有的人翻译成:
“人性。”
不过,我觉得翻译成“人性”太过主观,反而窄化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2、
这部电影其实是中性的,并非“悲观”也绝非“乐观”。
而是如同一面镜子,直观地将这个世界的缩影赤裸裸地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人类,毕竟是感性动物,看过之后难免会心生悲戚。
就像你站在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上,哪怕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信誓旦旦地跟你说:
“放心,你是不会掉下去的!”
但你依然无法战胜你的恐惧,无法不在脑海里预演掉下悬崖的那一幕戏。
没错,这部电影,让我们彻底看清了这个世界。
站在人生的悬崖边上彻底看清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原来,我们一直都站在悬崖边上。
3、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自始自终。
只是我们人类的心智一直处于黑暗之中,一直都未曾察觉。
直到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光源,我们才蓦然发现:
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悬崖上的世界。
4、
当我们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就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是闭上眼睛。
第二种是直视恐惧。
第三种是跳下去。
显而易见:
闭上眼睛继续做梦的人,占大多数。
而敢于直视恐惧的猛士与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的懦者占极少数。
你属于哪种人,就决定了你会从这部电影中会看到什么。
我相信这部电影对于世界上的许多人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早就闭上了眼睛,也关上了心灵的窗户,并拒绝一切发光发热的人或物。
不只是这部电影,世界上的一切美好事物都莫不如此。
太阳的光芒再伟大,也有永远无法照耀到的地方。
5、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假设你站在悬崖边的石头上,你希望见到太阳吗?
见不到,你会一直快乐地生活在无知的黑暗之中。
见到了太阳下的真面目,你反而可能堕入痛苦的深渊。
那么你选择做一个痛苦的人,还是一头快乐的猪?
这,依然是几千年来悬而未决的苏格拉底永恒之问。
6、
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真正的痛苦可能并不在于选择的两难,而在于——无法选择。
比如当你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会从内心里厌恶甚至是痛恨这种毫无人性的机械式的生活。
就像是影片末尾那个在夜深人静之后,将灯罩摔在地上的人。
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天,你还是要继续戴上面具做你的电灯泡。
7、
什么?
你不想做电灯泡?
那做闹钟?凳子?桌子?镜子?衣架?人力车?红绿灯?大门?
或者是,吊电梯的人?
“都不想做!我想做电影里的那个主人公!打着领结坐着车去上班。”
可最后,他只不过是别人的一块御用地毯而已。
“那我就要做最后踩着地毯进门的那个人,他一定活得很有尊严。”
这只不过是你的主观臆想,子非鱼,安知鱼不乐?
或许推门而入的那个人,只不过是别人的一个烟灰缸。
“那我就做抽烟的那个人!”
如果抽烟的那个人,只是别人踩在脚底的一双鞋呢?
“那我就做金字塔顶的那个人!”
但谁又能保证金字塔顶端的那个人,不是某个利益组织的奴仆呢?
退一步说:
即使你有一天真的站到了金字塔顶端,万人膜拜,随心所欲。
但你能确定那个时候的你,不是“欲望”的奴仆吗?
你一定会问:
难懂我们逃不脱欲望这座五指山吗?
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
“逃不脱。”
或许,只有极少数的高人圣者能够勉强超脱。
欲望五指山8、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必羡慕谁,因为谁都不比谁快乐多少。
就像叔本华所言:
“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摇摆。”
只不过下层人士多痛苦,上层人士多无聊而已。
相同的是:
所有人都很少快乐。
9、
那难道只有猪才能一直快乐地生活吗?或许是吧。
为什么?
因为人类的烦恼大都是自找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人类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而有社会的地方就有合作,有合作的地方有创造。
但是人类会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主宰并异化,动物不会创造,异化也就无从谈起。
从人类学的角度说,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
这,恰恰正是人类自我异化的根源。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闹钟、床头柜、吊灯、桌子、衣架、红绿灯等等“人象化”都寓示着这些东西是人类制造的工具,直到最后看到主人公趴在地上做了别人地毯。
我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人也是一种工具,只不过人是一种制造工具的“高级工具”而已。
10、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零部件,都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一个螺丝钉。
我们都各司其职,机械性地、单向度地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
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上只有两种身份:
被雇佣者与雇佣者,无一例外。
我们真的仿佛生活在一个机器人的世界里。
恰恰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面无表情,眼神如一潭死水般呆滞。
而人与机器人的唯一区别,也恰恰就在于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没有眼睛就等于没有灵魂。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不到鲜活的灵魂,看到的只是机械化的、碎片化的、被物化了的人。
就像尼采曾经感叹的:
人力车“我打着灯笼想在集市上找到一个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
但看到的永远都是头、耳朵、腿和手,都是残肢和断体。”
11、
当我看到闹钟、床头柜、衣架都变成人的时候,心里萌生出一种深深的恐惧。
仿佛听见马克思在耳边警告说:
人肉衣架“看,人类已经被自己生产的东西统治了!”
12、
当我看到那些被主人公坐着的“人椅”、“人力车”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
仿佛听见萨特衔着烟斗大骂:
人肉桌椅“他人即是你的地狱!”
13、
当我看到主人公享受着众人的服务,最后却无奈地趴着当地毯的时候。
心里为这个泯灭人性看不到未来的社会感到震颤,仿佛看见鲁迅在奋笔疾书:
人肉地毯“救救孩子……”
14、
可是等一等!
当我冷静下来闭上眼睛,忘记自己是置身于悬崖边上的时候,我的理性才终于回归。
我为什么会这么悲观呢?
难道我们不能换一种角度看这个社会吗?
互相利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就是互相帮助吗?
而互相索取,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就是互相服务吗?
你之所以有饭吃,有衣穿,有车坐,不正是因为有人为你提供了服务吗?
他为你提供了便利,你也为他解决了经济。
本来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如果我们非要互相指称对方是自己的某种工具,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是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的这样思考呢?
为什么总是把别人当作某种意义上的假想敌呢?
简单地说,这其实是一种弱者的愤怒。
你一定会问:
难道这部电影也是一种弱者的愤怒?
我的回答是:
“没错。”
但它表达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某些弱者对强者的愤怒,而是:
弱小的人类在面对强大的人性、社会性以及历史规律性时那种无法抵抗的愤怒。
15、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难道只能眼睁睁地承受着这一切发生吗?
其实,是有一个办法的:
虽然我们人类永远无法改变弱者的身份,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作为一个弱者的态度。
比如萧伯纳说过一句名言:
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
我想许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莫不佩服的五体投地,简直说得太踏马的深刻了。
然而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弗洛伊德反驳说:
人类亦有两大快乐,
一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
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我终于恍然大悟:
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分别用以上两钟态度去看待。
你以哪种眼光去看世界,决定了你会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什么,也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决定了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暗夜里仰望星空,还是在太阳下凝视阴影?这,是一个问题。
最后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两部短片,可以跟《雇佣人生》互相参照。
一部是悲观式的,《食物》杨、史云梅耶。
一部是乐观式的,《别人的孩子》李蔚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