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让我们有代入感,可以体验高潮的感觉;
好的故事,让我们有空间感,可以挣脱想象的束缚;
好的故事,让我们有共鸣感,可以形成双方的互动……
我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每到晚上,如果父母不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就大吵大闹地不睡觉,但当他们给我们讲了小红帽、花木兰或司马光的故事之后,我们就很快进入梦乡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小时候,我们长大成人之后都很喜欢听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你去看看微信公众大号们(比如咪蒙,比如反裤衩阵地,比如连岳等)的文章就知道,故事的传播效率远远大于一些实操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曾听过这样一项研究,美国哈佛大学进化心里学家史蒂文·平克认为我们之所以喜欢听故事,是因为故事是社会群体中,个体学习建立和发展人机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一个社会群体中生活,我们需要时刻洞悉群体中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方法会比讲故事更利于传播信息呢?
故事是大部分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如果让你现在让你告知我你对于一个熟人的印象,你的头脑里,最先想到的常常是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片段,比如他某年某月某日在哪里和你打架等,但不是理性的:第一,这个人的性格怎么样;第二,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等。所以,打动你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的故事。
那么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写好呢?我把许荣哲老师的《小说课》推荐给你,3分钟讲好一个故事,你也可以做到。
许荣哲 《小说课》01
《小说课》讲了什么呢?
许荣哲是台湾著名的小说家,他把多年写小说的经验在书中进行了分享,不过他是通过拆解小说写作手法的方式向我们传授了写小说的技艺。
他在书中讲了许许多多小说技巧,比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开场,如何选择好的叙事者,好的叙事观点,如何设置矛盾、冲突,如何运用时间,如何建立内心景观……他不是空讲,很实在的,每一篇,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好的例子,看着这些例子,你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终于懂了,原来那些吸引人的故事是这样一步一步请君入瓮的。
作者就像一位老匠人,一位老侠客,没那么多天地心法,功夫就是一横一竖,他教你,展示给你看。看了,学不学的会,领不领悟得了,就看造化了。不过你看完之后,学个一招半式也是可以占个故事林的一席之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02
好的故事都有这七个问题
在《小说课》中,3分钟讲好一个故事的终极秘笈是要有这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让你也可以讲出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更完整的故事。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何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反转)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很多东西看似无门无道,但其实有迹可循。对着这七个问题,然后你去拆解那些好故事,会发现这些是完全符合的,你也可以带着这七个问题去看一看好莱坞电影,会发现故事的情节就是由这七大块组成。
关于“结构”,许老师说的更加精彩的是如果把第一步的“目标”替换成“梦想”,第二步“阻碍”替换成“原罪”:
“梦想”比较接近于心灵的层次,“目标”则容易沦为表象的层级;而“原罪”是什么意思?它与梦想的差别是,梦想是不存在的,需要去创造的;而原罪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梦想出现时,它才被凸显出来。
用“梦想”和“原罪”替代第一第二步的意义是:人的梦想常常联结到内在的心灵,创作出来的故事不知不觉就会脱离匠气的造作,给人一种温柔、温度、心的感受。说白了就是有人味。
一波三折在许荣哲老师的《小说课》中,“好故事的七个公式”里面蕴含了三次波折、多次努力和一次意外。
给故事设计三次波折是满足读者大脑的上限。少一个,他会觉得故事不够精彩;多一个,他会觉得故事太复杂,理不清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就觉得不好看。
三次波折是因为它不多不少恰好使我们的大脑满负荷运转,那为什么是努力加意外才最终达成圆满的结果呢?
不确定性的东西能够给人有趣的感觉,所以大多数读者渴望的是在满足安全感的基础之上,给他们一点有趣的东西。“好故事的七个公式”正是严丝合缝照着这些规律打造出来的黄金法则。
03
写在后面
我只是列举了书中其中一点,更多内容,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去看,去练,去坚持,去总结。但愿你能成为一位故事的创作者,出谜者,用你的故事去折磨下一位读者,去写出那些打动读者的故事。
最后,套用本书的一个观点:
每篇好的小说都是这世界的一个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