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孰是孰非谁明了——忘恩负义还是挟恩以报

孰是孰非谁明了——忘恩负义还是挟恩以报

作者: 余陌 | 来源:发表于2015-10-06 11:46 被阅读1584次

    什么是“恩”,富人救济穷人为恩,师长教导学子为恩,同事指出工作中重要的缺漏为恩,拿出1元钱方便赶路人搭公交亦可称为恩,恩,可分大小,但总的来说,我们可将之理解为:使对方在不预先支付实际代价的情况下给予对方的帮忙与救助,是一种雪中送炭的行为。

    你看,在我的定义里,并没有说“恩”一定是“出于善意”的,在我看来,它于受惠人而言当算是一种“善行”,但于施恩者而言却不必非得出于善意,也就是说,即使你是因为看中对方以后对你的回报才愿意在此刻帮助他的,你所行仍是善事,仍可被称为“善行”。做这样一个说明是因为,我不认为我们可以因为对方未秉善意而就不怀感恩之心,在之后的讨论中也就不为是否出于善意再做无谓的争辩。

    其实,与“忘恩负义”、“挟恩以报”有关的新闻,我们真的看过太多太多了,基本上当事双方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似乎每个人都有诉不尽的委屈,作为看客的我们也只能是云里雾里,给不出什么定论。不过在这里就不想提那些旧闻了,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吧。

    去年我们搬了新家,想要稍微装修一下,但我在外读书,这事只能由母亲一人张罗(原因就不细说了),她又不是那种善于“抛头露面”的人,显然,她应付不了。请助于一位姨丈,他欣然答应了,便联系了包工头等人,各种工程进度也热心跟进着。你知道,我与母亲自然是心怀谢意的,可是,那次我放假回家,矛盾产生了。家族聚会,他当着各亲戚的面,叫嚷着他有多辛苦多尽心尽力,此时我应声附和着,可是,他转而又数落起母亲各种行事上的犹豫不决,一些话且伤人了,这我就不干了,直接就吼他,他吓了一跳,认为我这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于是最终不欢而散……事后亲戚们问我为什么会那样,我说:“他的确是长辈,但尊重是相互的,他的话太不尊重人了;而且这也可算是长久累积下来的情绪的爆发。”“长久累积的情绪的爆发”,这话有点意思。应该讲,我这位姨丈,不仅是装修这件事,就是在诸如我上大学等事务上,都帮了不少忙,可是他这人有个特点,喜欢吹嘘,好面子,所以不论他曾帮了我什么,都是逢人必说,往往做一两处夸大,又喜欢开空头支票,他许过的诺,怕是不少,但实际做到的,真不多,而且客观的讲,心胸还是有些小的,就如他事后在朋友圈转发了不少类似于“当心好心被狗吃”的文字,让人看了也是颇为哭笑不得。当然,我不可能因为这样就产生什么怨言,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心里难免有了一些疙瘩,也因此,这些小情绪积累久了,便不可避免的在某些矛盾的牵引下爆发出来。

    跟我有相似经历的人,恐怕不少,这也正是我所困惑的,明明好事一桩,你情我愿的,怎么最后就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恩人变仇人了呢……

    我又想起我那位高中的班主任,他在了解了我家庭的一些情况后,对我有很多贴心的照顾,但奇妙的是,他总能做的不着痕迹,而且从不主动谈及帮过我什么,我也直到今天也不敢忘了他的恩情,总想以后一定要为其做些什么。

    所以我要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施恩于脾性、价值理念相差大的人是有风险的。就像我是比较沉默寡言、不擅长太外化去表达谢意的,而我那位姨丈却喜欢时时提及帮过我什么,希望我时时的去感谢他,这便弄得彼此都不舒服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呢,是恨不得撇清对我有恩似的,我们反而能非常交心,你要现在塞给他一个人开口闭口对他说一堆感恩戴德的话,他怕也难受得紧。

    其二,我想,尊重是不可或缺的。不能因为你帮了我,就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能尊奉“欠钱是大爷”的原则,反而受惠者在那里扯皮撒泼了。一旦把彼此尊重这个前提给丢了,都势必要引出更大的冲突。

    其三,把控好“度”。不是说不能邀功,更不是说不必感恩,而是双方都要掌握好那个度。要知道,不念旧情、忘恩负义的人是可耻可鄙的,而整天挟恩以报的人也惹人厌烦,归根结底,我们最好还是顾及一下自己的脸面,因为不论是忘恩负义还是挟恩以报,都只会显露自己的丑陋和粗鄙,令旁人不屑。

    对于这种几乎只能靠道义来判别的事,其实往往是双方都有错在身的,谁也别妄图指责谁。不过,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我却是喜欢心照不宣、安安静静地去施恩和受恩——润物细无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不更好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孰是孰非谁明了——忘恩负义还是挟恩以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ag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