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不及和过度,形成中道

作者: 惠风畅叙 | 来源:发表于2022-12-19 10:22 被阅读0次

    道德德性很容易被理解,理智德性却让人很困惑。

    这种关于思维的品德具体指什么?这里就涉及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念。想要保持美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要追求中道(亦被翻译为中庸)。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不及和过度同样会毁灭德性。”比如“勇敢”这一美德就是介于两个极端——恐惧和鲁莽之间的品德。勇敢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无所敬畏的,否则就是鲁莽了。当然,人也不能什么都怕,比如战士们在战争中就必须要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否则就会变得怯懦。以此类推,亚里士多德列出了一个德性表,例如:禁欲和纵欲是两个极端,节制就是中道;自卑和自傲作为两个极端,自重就是中道。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适度对每个人而言是不一样的”。依旧以“勇敢”为例:当遇上持枪抢劫犯时,如果你是一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却胡乱逞英雄,那就是莽撞了;而如果你是一个装备齐全的巡警,却躲在角落不敢出手,那就是胆怯了。

    《论语》当中有一个成语叫作过犹不及,说的和这个意思也十分接近。其实,我们中国儒家的伦理和eudaimonia十分相似。儒家非常强调仁、恕、礼、修身——这些都是美德的表达。中文里还有个成语叫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它的出处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杨伯峻先生将这句话翻译为:“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所以这里“彬彬”这两个字形容配合适当。这个原意,是非常接近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三种生活:享乐的、政治的和沉思的。享乐的生活只追求肉体的快乐,因而是动物式的;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和德行,但也不完善;只有人特有的活动才能对应幸福,也就是人的灵魂中逻各斯部分的实现活动。因此,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亚里士多德坦言,思辨是最高贵的活动,是最完满的幸福:“爱智和思辨的生活提供的享受具有令人惊讶的纯洁性和持续性。”理论思考并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它自身——沉思之中包含了自足。这大概就是他为什么放弃了当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而开设吕克昂学院的原因吧。这也足以看出一位哲学家的本质——爱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亚里士多德:不及和过度,形成中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ej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