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惊闻姚璇秋老师仙逝。想起前两天在文章里刚好提到姚老师的“溢出效应”,想把文章写得更有意思一些,于是,去阅读其他书籍,比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也就把这篇在写的文章放下了。但是更好的文章,无法匆促成就,为寄哀思,便暂且把已写成部分献丑。下面就是——
前有在潮籍作家黄剑丰动态中看到“潮团国际联谊年会”这回事,昨天重装上的抖音也刷到现场计票选出下一届举办城市的环节。
这样的一刻,最令人激动。最记得的是北京申奥的那次。
这次提交“潮团国际联谊年会”申办公函的有这些城市;汕头市、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潮州市、菲律宾潮汕总商会、柬埔寨潮州会馆。
黄剑丰表示,不管哪个城市成功申办,作为潮汕人,我们都会给予深深的祝福。
忽然,一件纠结的事发生了。最后演变成汕头市与潮州市的竞争。
于是,在唱票时,一再听到唱票人也在大喊:不管唱到哪个城市的票,我们都为它鼓掌。
你说,竞争就竞争嘛,为什么大家都大度起来了。感觉这里面有一种民意在涌动,可能在呼喊潮汕各市的重新融合。潮汕,是大才得以成为潮汕的。
潮汕地区,动不动都来一句“海滨邹鲁”。邹与鲁,是孟子与孔子的故乡,我们潮汕人这么说,是自知文化薄弱,我就不与你在“陆地”上竞争,因为在陆上竞争,我的排位恐怕一如揭阳(乃至汕头)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倒列有名)。但是,现在我提的是“海滨”,那我就是“(小一号的)天下第一”了。
真是佩服潮汕人的这种生意头脑,现代人好不容易才学会的广告艺术,早被潮汕人玩坏了。
比如,可口可乐是股神巴菲特一辈子都不卖出的股票。可口可乐是百年品牌,后起者,比如百事可乐如何去虎口夺食呢?
答案就是学潮汕人的这个做法,我不与你在陆地称王,我去蓝海称霸。所以,百事可口的广告策略就说:“我是年轻人的饮料”。一方面似在批可口可乐老矣,百年品牌换个说法就是老,不适合年轻人呗。一方面在细分的市场上(年轻人的市场里),自己是那个NO 1。对此,潮汕人笑而不语,心想:这小子能行。
虽然这种广告营销策略能行,但是真无法掩饰自己的综合实力单薄。潮汕地区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薄弱。
薄弱就应该合力而上。这多少年来,潮汕地区的内耗,使潮汕地区本地一如其地理位置,“省尾国角”,沦落在十分边缘的地带。
以前,因为我写过一些提及潮州和汕头的文字,在留言里就领教过这两个地区的口水战,应该说主要是潮州对汕头的不忿,毕竟汕头有点得了便宜不好意思卖乖的自觉,潮州这样一损汕头,其实有损形象的反而是潮州自己。
区分一个人是不是现在的潮州市人的,看他会不会一定要纠正别人说:没听过“潮汕话”,只知“潮州话”。然后会搬许多历史资料出来,你看,以前只有“潮州府”,“汕头”要到晚近才出现。——不过,淡淡然的揭阳人就说,要说历史悠久,还得看我大揭阳,那可是在秦朝就已载入史册了的。
写《黑天鹅》的塔勒布说,世上存在一些虽然对,但没有什么作用的事。爱抬杠的人会说:你敢说一定没有用处?对此塔勒布的回应,就是觉得去说服这种人,即使能做到,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不反驳,让对方继续在口舌中胜利。
为什么要争在潮汕地区上人们所说的本地语言是叫“潮州话”还是“潮汕话”呢?争,就说明资源确实有限,咱们一切基础都薄弱,作为一个整体可能都没办法和“陆地”上的其他地区竞争,难道在“海滨”还要分一个老大老二……老幺才后快吗?这多有出息啊。
这次姚璇秋出现在下一届“潮团国际联谊年会”申办活动中,也很令人感慨的。
姚璇秋是澄海人(属汕头),是可以作为汕头的形象名片的。但是当你联想到,汕头和潮州在竞争唯一的申办城市,便有一种隐隐的不妥。
姚璇秋当然早就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但“璇风”再起,却是这两年的事,那是因为习总书记说了一句话:“潮剧方面我还是一睹芳颜的,我42年前来了一次,当时是看电影潮剧,有一个名角叫姚璇秋,40多年我还记得这个事。”(2020年10月12日)
这句话是在潮州说的,为什么不在汕头再说呢?我们当然不能妄自猜测。但我们潮汕人可以自我反省,或许潮汕上排面能说的就这一些了,总要在一个地方说,甚而,在国家领导人那里,潮汕地区就是从来不分家的,不管你叫什么,你们都是文化同根的,比如一个姚璇秋,你一定要说她是澄海哪条村的吗?那这个资源怎么共享啊。
城市化,是更环保的人类生活方式,城市规模会越来越大。以前潮汕地区的分区,可能是受技术限制的决策结果,认为城市更小更灵活更容易发展,也或许只是为了单独将汕头设一特区去做试验。但现在都向大发展了,比如大湾区,大才能做得更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势头之猛,正是基于规模带来的红利,“大了,就不一样”。潮州与汕头和揭阳,这些一个小时就能到达的,不是一个“湾区”是什么?
——上面就是前几天写了搁笔的。
在央视报道姚璇秋时说,“……老人家一生为潮剧发展、弘扬与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临走前几天还在为潮剧发展奔波。”
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如果有更多的光阴,姚老师肯定还会继续奉献下去。
我在阅读前面提到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时,不由感慨那些伟大的城市的设计者:要改变一个城市的气质,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尺度是不够的,这使人产生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这样就能理解那些比我们“更大”的人物的时间观念了。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渺小去衡量“更大的事业”,便觉得自己处处捉襟见肘,只能加紧学习以期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时间颗粒度以分钟计,普通人则以天以月以年浪费,注定这两种人是无法互相吻合,就像不匹配的齿轮,强凑在一起,不仅带不动车轮前进,彼此在磨合中已先断气。
姚先生走得安详,但我们又想她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多。我这篇文章,要不是这突然的变故,可能也一直束之高搁。时事无常,争分夺秒,实有必要,始可无憾。
而要重新塑造大潮汕,一个“更大的人物”的一生,可能也是不够用的,只有把一种意识薪尽火传……
网友评论